后现代哲学与大众传播(6)
2015-10-22 01:15
导读:人道主义在一定的程度上把“人类自由的进步”与“人类理性的进步”等同起来。对此,后人道主义提出了许多人道主义至今难以解答的问题,如:人类拥
人道主义在一定的程度上把“人类自由的进步”与“人类理性的进步”等同起来。对此,后人道主义提出了许多人道主义至今难以解答的问题,如:人类拥有文明,但为什么日趋苦恼孤独?人类拥有科学,却为什么困惑不已?人类的知识何其丰富,为什么自由却离人类日渐遥远?[26]同时,后人道主义还否定了“进步观念”,然而,它并没有明确回答“人类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
“后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哲学,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反思,也是对后工业社会的回应。它是哲学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哲学自身的一次自我反思。”[27]它迫使我们重新认识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重新审视被人道主义奉为“万物尺度”和“中心”的人,以及曾自以为了解得很清楚的现实世界。但是,在逻辑上,后人道主义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而且它也夸大了“结构”、“语言”、“权力”等事物的决定作用。它在否定人的“自大”的同时,将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人自身一并否定掉了。很明显,后人道主义在批判传统人道主义的过程中,缺乏耐心,为倒掉脏水,连同孩子也一起倒掉了。
总的来说,所有的后现代哲学理论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和批判。席沃尔曼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划界”(Delimit),它运作于现代主义的“局限处”,“终结了现代主义的霸权”,并致力于意义、同一性、中心、统一性的消解。一句话,“后现代主义是破碎的、非连续的、散播的,反之,现代主义则是肯定的、中心的、连续的和同一的。”[28]后现代主义对多样性、多元论、非一致性、不完满性等的追求,使世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三、后现代社会
现代主义文化的开启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它强调人是真实世界的焦点。17世纪的启蒙时代,突出强调个人的自主性,认为人可以透过科学的方法以及理性的运用,建构一个和谐的生命整体。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的成就进一步提供了科学技术并建立新的社会结构,造就了现代化的发展与壮大。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官僚层级的组织、现代化的国家体制、以及植根于科学知识的现代科技等都包含在这些社会结构中。到了20世纪初期,人们相信现代主义能透过科技发展来改善社会与生活,于是对现代主义的期盼,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然而,事实远非人们所期望的这般简单与乐观。现代主义在赐予人们改造人类社会力量的同时,也日渐显出弊端。导致这些弊端产生的众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是由现代主义的建立基础所引发的。现代主义根源于工具理性主义及其价值体系之中,故而完全建立在工具理性文化的基础之上。现代主义最根本的原则是实用的功利和效益,现实的兑现与实证是其根本的追求。正是这一点,致使人类精神领域中的情感因素,尤其像直觉、妙悟、禅悟等具有非理性特征的心灵因素,在现代主义工具理性文化之下被大大排斥、压抑和弱化。然而,对于人类而言,这些非理性的因素和理性因素一样,是极为重要和根本的,它们是人类自身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之前,也就是在传统社会中,人类极为注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注重营造和睦融洽、互助的人际关系氛围。然而在当今社会,实用性、工具效用性、彼此算计利害得失的人际交往正日渐取代了这些重情重义的交流与沟通。如此一来,维系人们交往的,就仅剩一种利益、效用和利害因素,人情味逐渐消退。人类社会呈现出一个重要的现象:人们在物质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出现精神失落、心灵无所依托,内心苦恼、紧张、空虚、不安,甚至消极厌世的现象较之以往更甚。这些都源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日益淡漠,社会竞争的日愈激烈,人类文化的商业化、实用功利和效用的趋向日愈加强,这些都使得社会生活中的商业文化导向加大地刺激人类本性中的低层次感官享乐和肤浅的物质追求。
与此同时,
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以网络为支撑的新一轮信息革命的日益推进,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冲击日益增强。此前人类经历的以语言、文字、印刷术、电磁波等媒介与电子技术为代表的四次信息革命在文化领域所产生的变革是巨大的:游吟诗人的地位被文字的产生动摇了;祭司、僧侣的特权被印刷物的普及剥夺了;倍受崇拜的作家们也在荧幕偶像魅力光环的笼罩下暗淡了……而新一轮的信息革命与之相比更是从各方面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对人类社会的撼动之大史无前例。人类许多传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日益受缚于新信息革命的旋律之中,迫使人类不得不改变自身以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