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善书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1)
2015-11-22 01:17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道教善书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 要:道教中有一类规模不大然而影响甚广的典籍。它以《太上
摘 要:道教中有一类规模不大然而影响甚广的典籍。它以《太上感应篇》为先发,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蕉窗圣训》等,这就是道教善书。它以宣扬善恶报应、劝人从善去恶、积善成仙的伦理道德思想为主要内容。这类道教善书包含了大量有关日常生活诸方面的伦理道德内容,如商业的、家庭的、社会的、环境的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极为有益的伦理道德上的借鉴。 关键词:道教善书;和谐社会;劝善ぁ Abstract: Although withsmall circulation, Taoist moral books have exerted a widespread and profound ﹊nfluence. Including “玊ai Shang Gan Ying Pian” as the first one, and later “玏en Chang Di Jun Yin Zhi Wen”, “玊ai Wei Xian Jun Gong Guo Ge” and “玏en Chang Di Jun Jiao Chuang Sheng Xun”, they integrate th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take the view of encouraging kindness and punishing evil as the main content. Since these books are about the moral aspects of daily life, they provide ethical ﹍ess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Key words:Taoist moral book; harmonious society; encouraging kindness
在卷帙浩繁的道教典籍中,有一类规模并不大然而自出现之日起就备受重视并且被广为传播的道教经典,它就是道教善书。它大约到北宋时期才出现,以《太上感应篇》为先发,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蕉窗圣训》等道教典籍。这些道教善书以宣扬“人要长生多福,就必须行善积德的思想”,并特别地“将道教的方术和戒律贯彻到道德修养中,强调了神灵对人的道德行为的善恶赏罚,积善天必降福,行恶天必降祸,从而要人在日常生活中,从一念心处下功夫,自觉地做到为善去恶”[1]。其中的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等思想更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与劝导作用,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和伦理道德具有深远之影响。其中所包含的大量有关日常生活各方面诸如商业活动、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伦理道德内容,对当前我国的和谐社会构建、公民道德的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一、道教善书中有关商业伦理的思想内容
道教善书出现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商业活动频繁的宋代。“此时封建社会日益从鼎盛走向衰落,……在封建经济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对财富的追求被重新评价,‘弃农经商’、‘弃土经商’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财富在追逐利润的人中间流动。”[2]138因此,人们为了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求得胜利,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各种不公平、不诚信的虚假和欺诈行为也随之增多。这就需要用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形式来约束日常的商业生活,而这给道教善书的出现创造了合适的社会条件与伦理道德上吁求的适宜氛围。
《太上感应篇》中有大量反映日常商业活动中所存在的各种不道德现象,诸如:“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3]99-120。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有“斗秤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4]708-733的规劝。可见,当时社会中短斤少两的欺诈和不诚信的行为可谓是司空见惯了,而道教善书则奉劝人们应当具有“存平等心,扩宽大量”的公平精神,更要有“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文昌帝君阴骘文》)的诚信品质。这不但是个人道德高尚的表现,在道教看来同样也是积善行德的表现,是有好的报应的。为了达到对这些违法乱纪的商业行为有效劝阻的目的,善书甚至不惜采取恐吓的因果报应警示,试图告诫人们,从事违法乱纪的商业活动不仅会伤害别人,同样因为自己的罪行还会祸及自身;若不弃恶从善,则必会招致“司过之神”的降祸和惩罚。轻者祸及自身,重者则会殃及子孙。《感应篇》即曰:“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