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陈寅恪“守老僧之旧义”诗文释证-一个富涵思想

2016-01-16 01:00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陈寅恪“守老僧之旧义”诗文释证-一个富涵思想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陈寅恪“守老僧之旧义”
陈寅恪“守老僧之旧义”诗文释证-一个富涵思想意义的学术史典掌 这篇文章的缘起可以追至八十年代末。记得在那时的某杂志编辑部的一次座谈会上,我曾提到过陈寅恪先生不仅是一位学问家,而且是一个思想家。当时确实没有人能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即九四年在香港的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与一位我素来敬重的美学家聊天,又重新谈起这个话题。据那位美学家的说法,知识人不过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学问家的系统,一个是思想家的系统。并且明确将陈寅恪划入“学问家的系统”。这个划分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当时的感觉是他对于陈寅恪的了解十分有限,而且我相信他的这个看法代表相当多的人的看法。这令人惊讶地表明了当时的学术知识界对于陈寅恪其人其书有着深度的隔漠。然而有幸的是,随着最近有关陈寅恪的传记的两本新书出版,应该说这样的隔漠已经正在成为过去。尽管,我们可以说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用力虽勤而演绎稍多,陈定宇的《学人魂》又质实有余而略显平庸,但是他们所展示的第一手的材料,已足以向世人证明了谁是现代中国学坛最有思想的学人。我向来相信中国思想的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讲思想义理,一种是讲历史文化,后者即孔子所谓“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者”。同时也十分固执地相信思想家应该具有一种天民先觉的天赋才能,亦即熊十力先生所推崇“现量”而非“比量”,岂是后天的职业惯性所能独霸的专利?现在已经证明中国学术思想史没有陈寅恪就至少不能写好,仍需进一步证明的是写陈寅恪缺少了思想这一块也是不完整的。因为他正是我们寻唤已久的“具有学术的思想与富于思想的学术”的理想学人,这才是气象万千的二十世纪思想最后熔铸的所谓“学人魂”的真实底蕴。至于本文,只是试图介绍一个并不十分为人知悉的近现代中国学术史著名典掌,而这一典掌又本应是作为陈寅恪先生学术的一个原点,并以陈氏思想略加释证。陆、陈二著只字不提此一名典的重大遗憾,亦或可略加弥补矣。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陈寅恪结束了陈三立老人所期望的“后生根器养蛰伏”的海外游学生涯,受聘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本来,于时代、于他深厚积蓄的西学素养,这正是一个辉煌闪爆的时际。然而在他开设的《佛经翻译文学》上,他却提到了《世说新语》中一个有名的典故:

愍度(支愍度)道人始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谋曰:用旧义往江东,恐不办得食,便共立心无义。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讲义积年。后有伧人来,先道人寄语云:为我致意愍度:无义那可立?治此计,权救饥尔,无为遂负如来也(《世说新语·假谲篇》)。

这样一个充满乱世沧桑之感的故事,确实很能投合陈寅恪的性情。我们可以肯定陈寅恪并不是偶然为上课而引用这个典故。因为后来在他的诗文中又一再提到这个典故,来抒发一份“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寂寞销魂意绪,以及“论学论治,迥异时流,而迫于事势,噤不得发”(《读吴其昌〈梁启超传〉书后》)的郁结,同时也正是表明他对于这个典故背后所蕴含的深义有独到真切的感应。一九四O年《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又重新引述了这个故事,然后说:

先生讲学著书于东北风尘之际,寅恪入城乞食于西南天地之间,南北相望,幸俱未树新义,以负如来。(见《金明馆丛稿二编》)。

又据《陈寅恪诗集》:

渡江愍度饥难救(《残春》1938)

江东旧义饥难救(《由香港抵桂林》1942)

江东旧义雪盈头(《送朱少滨教授退休卜居杭州》1951)。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九六五年《先君致邓子竹丈手札二通书后》云:

呜呼!八十年间,天下之变多矣。元礼文举之通家,随五铢白水之旧朝,同其蜕革,又奚足异哉!寅恪过岭倏逾十稔,乞仙令之残砂,守伧僧之旧义,颓龄废疾,将何所成!……益不胜死生今昔之感已。
上一篇:从内部看哲学的半个世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