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科尔柏格对道德价值相对主义的批判及现实意

2016-02-12 01:11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论科尔柏格对道德价值相对主义的批判及现实意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在二十世纪价值相对主义非常盛行的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
摘要:在二十世纪价值相对主义非常盛行的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科尔柏格是唯一的既反对文化相对主义,又反对个人相对主义的道德教育家。他通过研究道德发展的哲学假设,对道德领域中的价值相对主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批判。其德育思想对改变美国以致整个西方社会因剧变而造成的思想混乱和德育危机也起了重要作用。研究科尔柏格对价值相对主义的批判,对于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价值相对主义,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科尔柏格; 价值相对主义批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在二十世纪的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价值相对主义非常盛行。因而有人把二十世纪称作道德的“相对主义时代”。 [1]价值相对主义有两种,即文化相对主义和个人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主要是强调社会价值的相对性,认为一切道德标准都是社会性的,都随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从而任何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道德标准都是值得尊重的,对特定道德文化的评价也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进行;在特定社会中,对下一代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将该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传授给下一代,使其适应该社会要求,维持该社会的稳定。如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道德教育理论就是文化相对主义的。涂尔干认为:“所谓道德不管它是哪一层次,必然跟社会状态有关,也必须随着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2]道德的本质是道德的社会性,“教育的目的是在儿童身上唤起和培养一定数量身体的、智知的和道德的状态,以便适应整个政治社会要求以及他将来注定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3]因此,道德的目的和出发点也正是社会的目的和出发点,评判道德标准并非个人的心理状态,而要以社会的利益和要求为依据。与此相对立,个人相对主义反对将社会道德标准灌输给受教育者以使其适应社会要求的做法,强调个人价值的相对性。认为即使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中,也不可能存在统一的价值标准,每个人的价值标准都是不相同的、相对的。因而不存在可以对每个人的道德进行评价的外在标准。因此,对个人进行道德评价是不可能的,将任何外在的标准强加于某一个体之上也是不道德的。他们强调个人价值的独特性,主张通过受教育者自身选择自由获取价值。如价值澄清学派认为,“我们把价值看作是不断地形成并检验着它们的经验联系在一起的……某些事物被认为是对的、合乎意愿的和有价值的,于是就变成了价值”。[4]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价值观;并且,每个人都可按他个人的价值观行事”;而且,“从来没有人教会我们把某种价值体系变成我们内心的信念”。[5]某个人的价值观不可能,也不应该被传授给另一个人。价值是个人选择的产物,道德教育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和个人相对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反映了道德教育领域中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对立。文化相对主义虽然看到了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体道德必须社会化;但它把各种社会道德相提并论,认为无论何种社会道德都无优劣之分,都值得尊重,这显然有失偏颇。例如,在同一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法西斯主义的道德与甘地主义的道德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个人相对主义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否定忽视个性的强迫灌输教育,这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它否认道德标准的普遍性,又会使人失去判别是非丑恶的标准,极易导致放任主义。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科尔柏格是当时唯一个既反对文化相对主义,又反对个人相对主义的道德教育家。科尔柏格认为,“伦理相对主义无论从科学上或从逻辑上都是一个不正确的,伦理相对论充其量只是混杂着部分的事实”。[6]他说:“我们经常作出不同的决断,但也有共同的基本的道德价值”。[7]他相信在世界上的无论哪一种文化或亚文化中,都可以发现相同的基本的道德价值,也存在着趋向道德成熟的相同步骤。社会环境能直接产生不同的特定信念(如吸烟是不好的,吃猪肉是错的),但并不产生不同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如考虑他人利益,平等待人等等)。[8]他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的普遍性,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道德推理能力向更高阶段的发展,道德发展是以普遍的公正原则为轴心的。因而,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失败不是由于价值的不同或价值相对性,而是由于教师与儿童在语言和思维方面的发展水平的差异”。[9]即使有时人们的基本道德原则不完全相同,那也是由于人们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不同,在思考基本道德问题和概念时成熟的水平不同而已;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按普遍的公正道德原则标准促进儿童道德阶段的发展。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科学的联姻(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