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李泽厚美学批判的研究(1)(2)

2016-02-25 01:07
导读:至于说到美学“如何”思考生态问题,其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立场或原则: 首先,美学主要致力于从“非私利”的立场思考生态领域的复杂现象及其问题

至于说到美学“如何”思考生态问题,其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立场或原则:
首先,美学主要致力于从“非私利”的立场思考生态领域的复杂现象及其问题。美学对于生态问题的深思,并非为了实际地谋求人自身的现实生活满足,也不是着重表达人摆脱现实危机的实践追求,而是努力将思想触角伸向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方面,从人类活动、自然运动、社会发展的整体关联中寻找生态存在的美学诠释及其审美规律。这里,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在审美之维上,生态存在应该被自觉地视为一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共享价值体系,超出了一般人性动机和生存需要的利益范围。在这一原则下,美学对于生态现象及其问题的思考,其所寻求的就不是某种单一的人性利益或单纯为着肯定人的自身存在价值,也不是某种自然世界的原生形态,而是一种更具普遍性的关系价值——人与世界的相互交流与相互确认;美学的表达和理解,指向了对于一个整体维度的肯定——在共同的价值体系中共同守护人与世界的整体和谐。
其次,在美学之思中,生态存在及其各种具体问题乃是一个“非技术性”的对象。也就是说,在美学范围内,所谓“生态”既不应被当作技术实践的改造或修复对象与过程,也不能被划归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范畴——就像现在绝大多数人所高兴地想象的那样,“生态保护”成了一种“新兴的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审美之维上,生态现象始终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内与外、灵与肉关系的整体协调本质,因而审美生态观所寻求的,便是一种超越主客分界、更具主动交流性的内在感受和体验能力,亦即在超越一般技术实践的层面上强化人与世界的相互体会与精神交流,而不是在主客对立中张扬人对世界的“技术实践的胜利”。尽管在现实中,人们常常把生态现象及其问题简化为一种技术性的对象和过程,但在美学之思中,“生态”却不可能只是纯技术范围的事实。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第三,在美学之思中,一切生态存在以及与之相应的任何问题,都应当被放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平衡性中去理解和把握。正像我们前面所指出的,现代社会人所面临的“生态破坏”,归根结底是一种人与世界关系之整体性存在本质的破坏。这种破坏,不仅仅是人对自然无节制的开发和占有所造成的外部自然力的毁坏,更是一种内在性的丧失,并体现为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结构性分裂和价值对立。因此,在生态存在及其诸多相关问题领域,美学思考的主要还不是那些物理或生物性的“生态”事实,而是外部自然力破坏背后所体现的人与世界关系内在失衡的价值状况。美学所着重的,是在人力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占有与守护等关系方面,深刻地揭示人与世界关系内在平衡性体系的现实意义及其谐和发展前景,揭示“生态可持续性”在这一发展前景中的定位,从而将生态问题提升到特定价值层面来加以阐释。
应该说,在这样的立场或原则上,我们才可能真正形成对于“生态”的有效美学审视,生态审美观才可能呈现美学之思的特殊性,并真正有效地弥合一般生态观的分裂性矛盾。
二、生态问题的美学审视主题
海德格尔曾经指出,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把自然“功能化”为能量的提供者,成了人类最夺目的追求之一。在他看来,对能量的取得和供应所抱有的种种忧虑,以决定性的方式规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成为巨大的能量仓库,“成为现代技术和工业的唯一巨大的加油站和能源”,“持久而慌忙地寻求能量储备,研究、加工和控制新的能量担负者,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成为单纯的能量提供者”。①这里,海德格尔实际上已经揭示出了人与世界关系性质的根本变异:人不再是那个与自然融合一体、共生共荣的存在者;世界在人之外,人成了一个“超拔者”、一个与世界相对的行动主体;世界对人已不再具有那种亲密的伙伴关系、崇敬关系或崇拜关系,“现在,一切存在者或者是作为对象的现实的东西,或者是作为对象化的活动者(在对象化中,对象的对象性得以形成)”,“主体自为地是主体。意识的本质是自我意识”,“人进入了反抗。世界成为对象。在这种对一切存在者反抗的对象化中,那种首先必须受前置和建立所支配的东西,即地球,进入了人的设置和探讨的中心。地球本身只能显示为进攻的对象,进攻作为人的意志中的无条件的对象化而建立起来。自然到处表现为技术的对象”。②
上一篇:西方思想史上关于宗教本质论述的几个阶段(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