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与形而上学——从数学、佛学、道学到现象学(4)
2016-03-21 01:08
导读:若再把我们的眼光放开去,那么说到底,老子的“自然”[12]、唯识学的“自性”[13]、康德[14]和谢林意义上的“自由(Freiheit)”、海德格尔所说的“本成(
若再把我们的眼光放开去,那么说到底,老子的“自然”[12]、唯识学的“自性”[13]、康德[14]和谢林意义上的“自由(Freiheit)”、海德格尔所说的“本成(Ereignis)”,都或多或少地指向发生意义上的零。
8.这是另一个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不是基于感性/理性两分之基础上的认识论形而上学,而是基于本原/生衍两分之基础上的发生论形而上学。前一种形而上学与名词有关,后一种形而上学与动词有关。在中国古人那里缺乏的是前一种形而上学,而不是后一种。
还可以用胡塞尔来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尽管胡塞尔要求不讨论形而上学问题,但当他要求把世界万物的实在作为可疑的、超越的东西而加括号排除出去,仅仅停留在内在的意识之中、寻求对其本质结构的把握时,他已经在从事第一种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了。而当他思考意识行为发生之前的无意识状况时,他又涉及到了第二种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后者是我们在此要留意的重点:胡塞尔把无意识标识为意识活力的零,但与我在这里对零的解释不同,他认为这个意义上的零还不是完全的无。因为,某物虽然没有被我意识到,并且在此意义上是无意识的,即没有任何意识活力的,但它可能始终处在我的思想背景中,潜隐地作用于我的意识活动,并且随时可能通过一个联想而被唤入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无意识虽然是意识活力的零,却不是绝对的无(Nichts)。
在胡塞尔那里因此可以区分从无意识到意识四个基本阶段:一、无;二、零(空、无意识)、三、触发力量(或行为萌动),四、直观性(意识到某物)。[15]
这样,我们似乎向那个永远不可达及的形而上学领域又逼近了一步——借助于零的思想。
零代表了形而上学的领域:我们可以无限靠近它,却永远无法达到。零是所有关系的聚合点,也是所有关系的发出点,但它本身却不具有任何可规定的内容。——这是零的本质,也是所有形而上学的本质。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它是空的(它以空的方式存在),但它是(它存在)(Itisempty,butitis);它是无(它作为无存在),但它是(它存在)(Itisnothing,butitis)。
9.当尼采和维特根斯坦在试图取消形而上学的时候,他们或许也应当想一下,是否可以把零这个什么也不是然而又是着的形而上学怪物取消掉。
当然,执拗的读者仍然会说,即便零无法被取消,也没有专门的“零学家”。“零学”只是数学家们附带关注的东西。依此类推,纵使形而上学同样无法被取消,形而上学家们的存在却不因此而是必需的。的确,西班牙的思想家奥尔特加·伊·加塞特曾在马德里大学担任形而上学教授。今天这样的名称已经让人听起来觉得异常生疏。但是,丹麦的现象学家丹·查哈维仍然证明形而上学的不可避免并同时界定出形而上学的七种方式,其中的一种便是“作为对这一古老的问题即为什么存在某物而不是无的回答”[16]。
形而上学是否仍然会如康德所说是一种像空气般不可或缺的东西?从许多方面看,答案应当是肯定的。至于形而上学家们的可有可无,则需要拭目以待。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德里达与佛教哲学
德里达对形而上学本原观的解构及其伦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