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本世纪初以来中国人文化意识转变的现象(3)
2016-05-01 01:04
导读:这是人的自由意志的表现。自由意志在康德是理论上的假设,但在儒家是存在性的事实。仁义是人凭自力可求或可欲的东西,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可欲之谓善
这是人的自由意志的表现。自由意志在康德是理论上的假设,但在儒家是存在性的事实。仁义是人凭自力可求或可欲的东西,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可欲之谓善”。这个“可欲之谓善”当然来源于天,但同时亦内在于人,为人性所本有。
“可欲之谓善”讲教化的前提和基础,下面五句讲的就是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内和外两个方面。“有诸己”,指善的本体的实有诸己。人要返归本心,发现良知。但这还不够,还要有一种保任的工夫。这个保任的工夫,就是通过实践的活动推动人的内在精神和肉体实存的转变,使之达于精纯。孟子论性之实现,提出“践形”之说:“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践形”是由内到外,包括情感、气质在内的一系列的实存的转化。孟子又讲:“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瞭”就是清澈透明,“眊”就是不明,糊里巴涂。内在的德性,会表现在形体面貌上,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其表现尤为清楚明白。“践”是实现的意思。本体挺立起来,会引起和推动人的情感和肉身实存产生转变,使之不断地趋于精纯。这也就是古人所说学问之道在于“变化气质”。做学问不仅是知识的问题,一定要有工夫。儒家讲心性论,它的本体是对应工夫来讲的,这与西方哲学以实体对应属性(或本体对现象)那种认知论的讲法完全不同。通过工夫来实现、拥有和显现本体;本体推动人的存在发生转化,然后在这转化了的存在上把自身呈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教化。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人格的完成不仅是一种内在性,“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是其外显的一面。《孟子·尽心上》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礼记·中庸》说:“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都是讲这个“化”最终要落实为一种移风易俗,德风德草的社会教化。比如,我们看到,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温总理马上到灾区,慰问灾民,指挥救灾,一下把整个国家的人气都带动起来了。这就是“唯至诚为能化”,或“充实而有光辉之为大,大而化之之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