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
2016-06-28 01:04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随着认知的隐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
摘要:随着认知的隐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认知中具身化(embodiment)的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具身化、情境性和生成的思想在认知科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融合。具身认知的思想认为,认知不是1个先验的逻辑能力,而是1个连续进化的的情境性过程;身体在认知中之所以是核心的,是因为身体活动本身体现了推动认知发展的生存意向性。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内化、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投射理论表明了身体活动如何向高级认知发展的。借助动力系统理论,关于具身认知的神经建模也蓬勃发展起来了。1个对认知更为全景的轮廓已经形成。
关键词:认知|情境性|生成|具身化|动力学。
随着认知的计算隐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认知科学中具身化(embodiment)的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在、心、神经科学、机器人学、、认知人类学、语言学以及行为和思想的动力系统进路(approach)中,人们已经日益频繁地谈到具身化和情境性(situatedness)。”[1]例如,在认知发展领域有西伦(E. len)的工作;在语言学领域有莱考夫(G. Lakoff)和约翰逊(M. Johnson)的工作;在机器人学领域有鲍拉德(Ballard)、黑霍(Hayhoe)、普克(Pook)、和劳(Rao)的工作;在神经科学和动力学领域有西伦、盖拉德(T. van Gelder)、希尔(Chiel)、比尔(Beer)、埃德尔曼(G. M. Edelman);在哲学领域有克拉克(A. Clark)、瓦雷拉(F. J. Varel)、汤普森(E. Thompson)和罗施(Rosch)的工作;等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 具身认知
1.1 关于“embodied” 和“embodiment”的译法和用法
目前关于“embodiment”和“embodied”,国内还没有形成1个统1的译法。但从“embodied mind”和“embodied cognition”所强调的1般观点来看,“embodied”是指:心智和认知是与具体的身体密切相关[2],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和本质的关联。从发生和起源的观点看,心智和认知必然以1个在环境中的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为基础,因此,最初的心智和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涉及身体的,心智始终是具(体)身(体)的心智,而最初的认知则始终与具(体)身(体)结构和活动图式内在关联。因此,我们把“embodied”译为“具身的”,“embodiment”译为“具身化”。但随着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s研究的深入,“embodied”的内涵已经被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它和情境性的概念已经融合在1起了。
关于“embodied”的搭配用法,我们以茨马克(T. Ziemke)的列举为例:
具身化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被广泛地用在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中,诸如这样的术语:embodied mind, embodied intelligence (e.g. Brooks, 1991), embodied action, embodied cognition, embodied AI, and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 而且,明显存在具身
化的不同类型和概念,如situated embodiment, mechanistic embodiment, phenomenal embodiment, natural embodimen, naturalistic embodiment, social embodiment, 另加本文中的historical, physical, organismoid, and organismic embodiment. [3]
1.2 相关的概念
在当前的认知科学中,人们对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观念的描述使用了几个与“具身的”含义相似的但着眼点不同的概念,如:“情境性”(situatedness/embeddedness)、“生成”(enaction)。
情境性
情境性和具身化观念密切相关,它们都是在反对传统的认知主义的基础上,最初从不同的侧面提出的。认知的情境性研究拒绝认知主义的如下的几个基本观点,认知主义认为认知是:(1)个体的,即认知由孤立的个体进行;(2)理性的,即认知的首要范例是概念思维;(3)抽象的,即身体和环境在认知中是次要的;(4)分离的,即思维与知觉和身体活动在逻辑上是分离;(5)普遍的,即认知科学是寻找1般智力活动的普遍原则,它适用于所有个体和所有环境。
与之相反,情境性的研究认为,认知是:(1)的,即认知发生于人类构造的共同体中;(2)具身的,即身体的物理方面在实际和理论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3)具体的,即认知的实现和环境的物理约束是极为重要的;(4)定域的(located),即情境依赖是人类活动的1般特征;(5)参与的,即认知是与周围环境的持续的相互作用。[4]
生成
“生成的”(enactive)是瓦雷拉等人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这部经典著作中引入的1个概念。在认知科学中,它是1个和“embodied”同等重要的概念,在1些学者中它们甚至被等价地使用。“enactive cognition”表达了1种不同于经验论(极端的客观主义)也不同于唯理论(极端的主观主义)的认知方向。瓦雷拉等人选择这个术语来“强调这个日益增长的确信:认知不是1个预先给予的心智对预先给予的世界的表征,认知毋宁是在‘在世存在’(being in the world)施行的多样性作用的的基础上的世界和心智的生成”。根据“enactive”的含义,瓦雷拉等人认为,知识有赖于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语言和我们的社会历史——简言之,我们的具身化——不可分离的在世界中的存在(being in a world),知识不是存储在心智中,而是在世界的交往活动中发展的,认知者处身于(situated in)世界中,认知者和其实践的世界彼此蕴含在相互生成的过程中。[5]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1.3 具身认知的含义
这里,我们给出3个对“具身的”看法:
(1)瓦雷拉等人
通过“具身的”这个术语,我们想要强调两点:首先,认知依赖于经验的种类,这些经验出自于具有各种感觉肌动(sensorimotor)能力的身体,其次,这些个体的感觉肌动能力本身根植于(embedded in)1个更广泛的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情境中。[6]
(2)西伦
认知是具身的,就是说认知源于身体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从这个观点看,认知依赖于经验的种类,这些经验出自于具有特殊的知觉和肌动(motor)能力的身体,而这些能力不可分离地相连在1起,并且共同形成了1个记忆、情绪、语言和生命的其它方面在其中编织在1起的机体(matrix)。具身认知的当代观念反对盛行的认知主义的立场,这个立场视心智为1个操作符号的装置,因此这个立场专注于形式规则和过程,通过它们符号恰当地表征了世界。[7]
(3)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批判理性主义的理性观时提出:
理性并非如传统大多数认为的那样是非具身的(disedmodied),而是源自我们的大脑、身体和身体经验的本性。声称我们需要1个身体来进行推理,这并非平淡无奇和显而易见,毋宁说,理性的结构本身正是来自于我们具身化的细节,这个主张是惊人的。使得我们得以知觉和4处活动的同样的神经和认知机制也创造着我们的概念系统和理性模式。因此,要理解理性,我们必须理解我们的视觉系统、运动系统以及1般的神经绑定(binding)机制的细节。总之,理性无论如何不是这个宇宙或非具身心智的先验特征。相反,它完全是由人身体的特性、我们大脑神经结构的非凡细节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日常活动的细节(specifics)所塑造的。[8]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1.4 具身认知范式
汤普森认为[9],生成的认知科学(enactive cognitive sciences)或具身的认知科学(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s)涉及3个论题:
(1) 具身化:人的心智不是局限在头脑(head)中,它具身于(embodied in)整个有机体中,而有机体根植于环境中;
(2) 具身认知的涌现(Emergence)的动力学机制:具身认知是由涌现的和自组织的过程构成的,该过程通过藕合(coupling)或交互的因果性(reciprocal causality)使大脑(神经系统)、身体和环境相互连接在1起。
(3) 自我-他者的共同决定(Self-Other Co-Determination):在社会生物中,具身认知是从自我-他者的主体间的动态的共同决定中涌现出来的。
这3个论题表明具身认知观与表征的和计算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的认知观的对立。现在,具身认知不仅是1种起于哲学的观念,而且已成为明确的认知研究进路、纲领和范式。瓦雷拉(F. J. Varela)等人区分了认知科学研究演进的3个圆环(如图[10]):认知主义、涌现(联结主义)和生成论(enactivism)(或具身范式)。与之相似,莱考夫和约翰逊区分了认知科学发展中的两个范式:“第1代认知科学”(first-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s)和“第2代认知科学”(second-generation cognitive sciences),或者是“非具身认知科学”(dis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s)和“具身认知科学”(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s)。[11]
如果我们把“具身的”、“生成的”、“情境的”这些概念所强调的不同侧面结合起来,我们给出具身认知的1个更全面的表达:认知是根植于中的有机体适应自然环境而发展起来的1种能力,它经历1个连续的复杂进化发展过程,它最初是在具有神经系统(脑)的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中生成的,并发展为高级的、基于语义符号的认知能力;就情境的方面而言,认知是1个系统的事件,而不是个体的独立的事件,因为认知不是排除了身体、世界和活动(action)而专属于个体的心智(大脑)并由它独立完成的事件。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 具身认知的两个维度:连续的进化和暧昧的身体
2.1连续的进化
认知主义将认知抽象为1个独立于身体活动和环境的内在的表征和计算。但真实的是,认知不是1个纯粹内在发生的、独立进行的事件;也许认知主义的这种抽象的和2元论的看法只有从认知的高级水平,即笛卡尔的“我思”——科学、
数学和逻辑思维——上看才是“显然的”。但是如果我们接受进化的连续性,那么认知就不可能1开始就处于高级水平,但传统的认识论以及认知主义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知,换言之,即只顾到认知的某些完成形态。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认知的研究必须追溯认知的发生和起源,“发生认识论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从最低级形式的认识开始,并追踪这种认识向以后各个水平的发展情况,1直追踪到科学思维并包括科学思维。” [12]从这样的角度看,认知必然有1个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历史。我们的结论是:在人类和狗之间,在猫和阿米巴虫之间,在成人和幼儿之间,必然存在1个渐进的差别和连续性。认知是1个连续的复杂的过程,而不是1个无历史的逻辑能力。[13]因此,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理性是进化的,因为抽象的理性是建立于,并使用出现在“低等”动物中的知觉和运动推理形式。这个结果是理性的达尔文主义,1个合理性的达尔文主义:理性,即便是其最抽象的形式中,是使用而不是超越我们的动物本性。理性是进化的这个发现完全改变了我们与其他动物的关系而且也改变了我们关于人是唯1理性的概念。因此理性并不是1个将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本质。毋宁说,它将我们置于1个与动物的连续统(continuum)中。[14]
当我们接受这样1个进化的认知观点,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同样具有广延特性的身体的认知作用。因为,认知的初级形式的演化大都表现于身体活动的能力,而且只有通过1个有广延的身体我们才和自然真正联系在1起的,认识论的2元论分界才会在演化的连续性中渐渐变得模糊。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2 暧昧的身体
认知最初能以具身的方式实现,是因为身体已经不再是1般的
物理学的物体,它是
生物学的有机体,是与环境进行接触和相互作用并能完成种种动作图式的活的身体(lived body),是社会文化中的身体-主体(body-subject)。[15]在认知上,身体是具有相对同1性(identity)和独立特性的1个系统的整体。
我们的身体是我们和世界接触的媒介,因为我们的身体也有物理的特性,所以我们才能“在世存在”,我们才能与其它的自然之物同处1个世界和共同拥有1个世界,所以我们必须遵循同样机械
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的要求。我们不可能飞翔,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像鸟的身体那种适应空气动力学的身体结构。
在我们的身体经验中,梅洛-庞蒂(Merlau-Ponty)看到了身体经验的暧昧性或两义性(ambiguity)。我们被经验到的身体不是笛卡尔2元论意义上与“我思”对立的单纯广延的物体,它既非纯粹无意识的活动,但也不完全是先验意义上的无广延的纯粹意识。我们的身体具有非2元论的双重的特性,我们身体的这种特异性在于它既是能感觉的(sensible)也是敏感的(sensitive),同1个手既能触摸也能被触。身体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它对刺激做出反应,但也赋予刺激1种意义。例如,当我们打击到1个面团和1个人的身体时,面团和身体同样的物理上的凹陷反应,但身体还有避开打击带来疼痛的躲避反射。因此,身体已经是意向性的身体,但不是纯粹“我思”的意向性,而是在世界中生存的意向性:
反射不是客观刺激的结果,而是转向客观刺激,给予客观刺激1种意义,客观刺激不是逐个地和作为物理因素获得意义的,而是把它当作情境时获得的。反射使客观刺激作为情境存在,并与之处于1种“认知的”关系中,即把客观刺激当作它1定要面对的东西。由于反射向着情境意义开放,由于知觉1开始没有确定1个认识对象,由于知觉是我们的整个存在的意向,所以反射和知觉是1种前客观看法的样式,即我们称之为在世存在的东西。[16]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因此,身体及其活动图式既满足于物体活动的要求,它也满足生存意向的认知要求:例如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讨论了身体空间的扩展性(盲人的手杖)、作为性别的身体、作为表达和言语的身体等。在生存的意向上,我们身体系统的结构和活动图式最初已经是藕合于世界的认知系统了。“我们的知觉范畴和形式,在个体经验之前已经确定了,它们适应于外部世界,其理由完全相同于在马出生前马的蹄子已经适应于大草原(steppe)的地面和鱼在孵化前鱼的鳍已经适应于水。” [17]
3 心智和认知是如何具身的呢?
我们应该不只是确信心智和认知是具身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到它们是如何具身的。为此,我们仅提示性地考察两个方面:(1)身体活动向高级认知的发展和在其中的作用,这里我们涉及皮亚杰/维果斯基的动作内化理论和莱考夫/约翰逊的概念隐喻思想;(2)认知的具身研究的动力学,这里我们涉及当今认知研究的动力系统理论。
3.1 动作内化(internalization)
尽管人们在直观感性上认为,身体动作或活动(action)与心理和认知发展之间具有直接密切的联系。但是直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提出认知的动作内化理论后,动作和认知发展的多学科的系统研究才蓬勃发展起来。
皮亚杰认为,身体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认知结构的起源是动作的1般性协调,而动作是身体与环境在相互作用的活动中的最初的接触面和接触方式,是主客体的桥梁;主体为认识客体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如吃苹果。在这类作用中,心理和认知结构以1个连续的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和结构-建构的动力过程不断改变和重建;1些初级的动作以及其它许多更复杂的动作逐渐在心理水平上进行着,它们成为内化的思维活动,即形式运算。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最早提出了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他认为符号的运用使得心理活动得到了根本的改进。没有语言的心理活动是“直接的、不随意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