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GLNSST知识生产模式的探究(1)(2)

2016-07-30 01:09
导读:二、新知识生产模式及其特点 1.新模式的提出 齐曼意识到了从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过渡时期的混乱情境,但是“不太愿意推测从目前的混乱中最后会浮

  
  二、新知识生产模式及其特点
  1.新模式的提出
  齐曼意识到了从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过渡时期的混乱情境,但是“不太愿意推测从目前的混乱中最后会浮现出什么。但是现在有六个著名的科学学家——让我简称其为GLNSST小组——对科学的未来大胆地提出了一些可信的预测”[2]。这个可信的预测就是知识生产方式的“模式2”。
  1994年GLNSST(注:GLNSST指Michael Gibbons,Camille Limoges,Helga Nowotny,Simon Schwartzman,Peter Scott,Martin Trow这六个著名的科学学家合著了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一书,在书中提出知识生产的新模式,故把此六人合称为“GLNSST”。)发表了《知识的新生产》(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后文简称为NPK)一书,说“大量的现象表明科学生产的方式正在发生着转变……在这本书中所要讨论的正是这些趋势,他们不是单独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以一种知识生产的模式”[3]1。他们预言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提出了与科学知识生产“模式1”相区别的“模式2”。模式1和模式2代表了学院科学和后学院科学中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
  2.新旧模式的比较
  模式1 是指经典科学的牛顿模型。模式1中“科学”与“研究”同义,学院科学研究的是纯科学。获得知识的普遍的方法论用来确定所有研究者的活动,在有组织的安排下工作,很多研究者与制度条件和学术规则的认知结构没有关系,他们受到的是默顿规范的约束,即默顿于1942年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的“默顿规范”或“科学的精神气质”,包括公有主义、普遍主义、非谋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科学是“非常理性的”和“现代的”,并且只与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西方社会有关,与科学共同体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有关,把解决问题的技术看作是全社会通用的[4]。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GLNSST称作的模式2与在学院科学语境中的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不同,学术活动以知识生产的方式发生转化。模式2中知识是在更广的跨学科和社会经济语境中创造,最初发生在本地社会网络中;它是应用推动机制,解决问题是与成果的某些特定应用有关;问题解决的细节没有通过非组织化的媒体公开而成为知识;只有通过人们将它们在不同语境中应用得以传播;它的地方性和组织性都是暂时的,研究团体聚集—解散—分散到其他地方;模式2,科学项目可以在很多不同背景中进行,知识生产可以同时在大学、公共机构、研究中心和工业实验室,都由电子交流媒介所连接。这些就是模式2的特点:网络化、应用化、公开化、非组织化等。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通过模式1和模式2特征的对比,有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模式2(见表1)。
  
  对比说明:①模式1中科学问题是由学院团体的喜好所决定的,模式2中与应用的各种语境相关,是根据社会用途的需要决定,“知识只有在各种行为者的喜好都考虑到时才能生产”[3]4;②模式1中问题的解决很重要的是依赖科学的学科资源,在模式2中他们重视在跨学科背景下各种能力和知识的结合,从而学科不再是“科学家必需的归属”[3]30;③模式2中实践者的经验和场所(非学院机构、政府的部门、咨询公司等)不同于模式1。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模式2中社会的组织愿意在平等和暂时的情况下出现在非正式的交流网络中,而在模式1中出现在更加同质和制度化的组织中工作;④与模式1的相对自治相反,模式2被赋予更强的社会责任,渗透在从部门设定到研究结果发布的整个过程,并在兴趣组织的代表和研究者的密切联系中很好地管理自己。要求所有参与者能够有对社会和人类贡献的意识,远不只是技术上的考虑,而在模式1中则仅要是技术上的考虑;⑤两种模式基于不同的质量控制标准:模式1是群体观点,模式2增加了智力、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种因素。
上一篇: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