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授信等级评判系统研究(1)
2013-11-14 01:24
导读:财税论文毕业论文,客户授信等级评判系统研究(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 内容 提要]客户授信等级是指商业银行对客户依据其信用和贡献
[ 内容 提要]客户授信等级是指商业银行对客户依据其信用和贡献状况而作出的授信先后顺序及满足程度的差异。商业银行创建客户授信等级系统,并以此进行客户信贷授信,是完善信贷风险效益管理机制的质的飞跃,是整合贷款资源配置盈利性与安全性的现实出路,是实现 发展 、效益、安全“三赢”目标的客观需要。评判客户授信等级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一是客户信用等级;二是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等级。客户信用等级评判应当综合考虑客户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程度三个层次因素,最大限度地揭示信贷客户的财务风险程度、经营风险程度和道德风险程度,并综合反映信贷客户的贷款安全性态类别。信贷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贡献等级,应当从信贷资源回报率、经营成果依存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分析 和评判。在此基础上,提出客户授信等级评判系统,探讨 应用 实践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若干 问题 。
[关键词]信用等级;贡献等级;授信等级;评判系统
实现风险最低化与效益最大化的有机统一,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永恒主题。从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经营活动的主导业务看,关键是正确解决信贷业务运营中的客户风险最低化与客户贡献最大化的结合介质问题。这一结合介质,需要同时具备两项功能性要件,一是既能体现客户的贷款风险程度,又能反映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程度;二是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它进行信贷资金合理配置的优化选择。笔者认为,构造同时具备这两项功能性要件的结合介质的目标模式,应当是客户授信等级评判及其应用。
一、创建客户授信等级评判系统的 经济 意义
所谓客户授信等级,是指商业银行对客户依据其信用和贡献状况而作出的授信先后顺序及满足程度的差异。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客户授信等级与信用等级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概念。从联系性看,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对客户信用好差程度及类别的评价和辨识,体现商业银行在信贷上对客户实行竞争、维系、淘汰的价值取向,都是商业银行据以掌握和决策贷款行为的重要工具。从区别性看,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两者所涵盖的概念外延不同。客户信用等级只涵盖客户的信用好差情况信息;客户授信等级既涵盖客户的信用好差情况信息,也涵盖客户对商业银行收入和盈利贡献度状况信息。二是两者的评判所使用的依据不同。对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判,注重安全性或风险性,依据客户的经营管理、财务运行状况等来进行评判;对客户授信等级的评判,除了考虑客户信用等级评判所依据的客户的经营管理、财务运行状况等因素外,还要重视客户对商业银行收入和盈利贡献度情况,从而实现盈利性与安全性的有机统一。三是两者所具有的功能和效用不同。在信贷客户选择上,若应用客户信用等级来选择,则同一信用等级的客户在次序上当毫无差别;如果应用客户授信等级来选择,那么,即使是信用等级相同,只要是客户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贡献度不同,就会生成不同的选择次序。
在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创建客户授信等级评判系统,并以此进行客户信贷授信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经济意义。
首先,创建客户授信等级系统,是完善信贷风险效益管理机制的质的飞跃。效益与风险是银行信贷活动这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存在矛盾,由必须追求统一。银行信贷效益是信贷客户对银行所作出的效益贡献(优良客户对银行所作出的是正效益贡献,劣等客户对银行所作出的是负效益贡献)。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强化 金融 风险管理意识,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得到很大改善,风险管理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信贷效益管理意识却依然比较淡薄,信贷效益管理机制基本上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建有形式 科学 合理、运转灵敏高效的信贷风险效益管理机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贷款质量的稳定改善和信贷效益的根本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贷款风险与信贷效益有机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加快信贷风险效益管理机制的根本性完善,使信贷经营管理实现安全管理与效益管理的最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