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熙的战时财政理论与战时财政政策(1)(2)
2014-02-07 01:10
导读:显然,孔氏在理论上主张实行以借债为核心,以增税、发钞为补充的战时财政政策。而他之所以持有这种观点,既是他在权衡借债、增税、发钞的利弊的基
显然,孔氏在理论上主张实行以借债为核心,以增税、发钞为补充的战时财政政策。而他之所以持有这种观点,既是他在权衡借债、增税、发钞的利弊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又是他在借鉴西方国家战时财政的历史经验之后得出的认识。此外,他之所以持有这种观点,还和下列因素有关:
一是他借鉴了亚当·斯密的战时财政理论。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给后世留下了两段关于战时财政的理论:“在(战争)危险临到的瞬间,就得负担一项马上就要的大费用;这费用是不能等待新税逐渐地慢慢地纳入国库来支付的。在此万分紧急的情况下,除了借债,政府再不能有其他方法了。”“战争一旦发生,要政府按照费用增加的比例而增加收入,就不仅非其所愿,而且非其所能。他们之所以不愿,是因为突然增加如此巨额的税,恐伤害人民感情,使得他们嫌恶战争。它们之所以不能,因为战争所需费用不定,赋税应增加多少才够,没有把握。各国政府所碰到的这两层困难,如采行借债办法,就容易解决了。借债能使它们只要增税少许,就可逐年筹得战争所需的费用;并且,通过永久息债,它们可能以最轻微的增税,逐年筹得最大的款。” [7] [4] 其中心思想就是主张实行以借债为核心的战时财政政策。这种思想显然对孔祥熙产生了理论上的影响。因为早年曾荣获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8] [5] 的孔氏不可能不了解斯密的不朽名著《国富论》。而斯密留下的关于战时财政的两段理论就出自《国富论》。
二是他借鉴了马寅初等经济学家的战时财政观点。马寅初在抗战之前曾说:“我国非常时期之财政政策”之一是“有限制的膨胀通货”(即适度增发纸币或钞票) [9] [6] 1937 年夏,他又和数十名经济学家在国民政府召开的“讨论战时财政问题”的“庐山谈话会”上一致指出: “增发纸币, 亦为各国战时普遍采取之方法。稳健派采用有限制之增发(如英如美)……此种有限的增发,于理论上讲得通,于事实上为不可避免者。”这也是 中国 战时财政的“可采用办法”之一。 [10] [1] 这种观点显然对身为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孔祥熙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被他吸纳到其战时财政理论之中。因为他在庐山谈话会之后才提出和马寅初等人相似的观点——战时财政政策应“以极谨慎之发钞”为补充;“发钞是国家在筹集战费上最便利而有效的一种方法,不过若发行过度,它的危险性也很大” [11] [2] 。
[1] [1] 孔氏是民国史上任期最长的财政部长,于 1933 年 11 月担任该职,直到 1944 年 11 月才辞职,掌控中国财政大权长达 11 年之久。
[2] [2] 有两位学者对孔氏的战时财政政策做过初步研究:一位是丁孝智。他在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 科学 版》 1996 年第 2 期上 发表了 《孔祥熙战时财政政策及其评价》,对孔氏战时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作了简介和评价。另一位是杨斌。他在《民国研究》第 3 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中发表了《孔祥熙与战时财政金融政策》,对孔氏在抗战时期实行的一系列财政金融政策作了较详细的述评。但是,由于研究视角的局限,这两位学者都未涉及孔氏的战时财政理论,也没有指出孔氏的战时财政政策在抗战不同阶段的明显变化及其形成原因和历史效应。
[3] [3] 孔祥熙:《战时财政与金融》、《全国财务人员训练所
开学典礼训词》,刘振东编:《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以下简称为《演讲集》),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 1972 年版,第 239 、 353 页。孔祥熙:《四年来的财政金融》,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 1941 年 7 月印行,第 3 页。
[4] [1] 以上引文出自孔祥熙:《战时财政与金融》,《演讲集》),第 240-241 页。又参见孔祥熙:《抗战以来的财政》,重庆胜利出版社 1942 年版,第 4 - 6 页;《四年来的财政金融》,第 2 -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