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粮食主产区的财税政策研究(1)(3)
2015-12-17 01:16
导读:(四)加大农业科技化与生态建设的投入 科技化是粮食主产区改变落后生产方式的金钥匙,是进入小康社会的一条捷径。财政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第一,
(四)加大农业科技化与生态建设的投入
科技化是粮食主产区改变落后生产方式的金钥匙,是进入小康社会的一条捷径。财政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第一,要按WTO“绿箱”政策的规定,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各种无偿和直接的科技补贴水平,并将这些补贴通过他们延伸到各个农户,直接用于农业产业化的开拓和发展;第二,考虑粮食主产区落后,还不能全面推行市场机制,还要继续无偿支持农技站、种子站、气象站与畜牧兽医站等农村基层事业单位的发展。这些单位目前人员膨胀、经费极少、业务近乎停顿,必须在治理整顿、精简冗员、明确职能、加强管理的基础上拨足事业费,让其在农村的前沿阵地发挥科技知识
培训、成果推广转让与各种服务的作用。还可根据情况特批一些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持他们因地制宜搞些开发项目。当然他们对农民的服务也应是无偿的。第三,还要欢迎城里人到粮食主产区办各种科技型公司,按市场交换原则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科技产品与服务。为促进竞争,提高服务质量,政府对农村民营科技的发展可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并减免其营业税与土地使用税。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农业生存的命脉所系,也是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在生态环境上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动用大量国债进行生态建设,在治理“三废”、改造荒漠、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年均投入的水平也只占GDP的0.81%,比发达国家的2%相去甚远,诸多问题仍普遍存在。粮食主产区的问题更为严重:土壤板结退化,耕地大量流失,河床淤塞断流,药物残留普遍,人均资源锐减,不少地方水源污染连喝水都成问题,已到非彻底治理不可的时候了。根据公共财政原理,生态环境是纯公共物品,应财政供给。这笔开支是很大的,应有分期治理规划。问题还不全部在经费上。由于生态建设见效时间长,难以规范、监管,投资容易被层层盘剥,是典型的“唐僧肉”,效益一直很不理想,常有“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现象,这是生态建设的一大难题。一个可行的办法是采用工程建设的招标制,即以国资经营公司为载体,下设一个由专家组成的“生态项目规划小组”,首先把好调研、规划、论证这一关,有的放矢确定投资项目与规模,在政府审批后向社会招标,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国资经营公司在财政资金到账后再对承包单位按进度拨款,项目完工还要由规划小组的专家作出绩效评估报告,以保财政资金效益不致流失。另一方面,对生态建设项目取得的收益,应在长时期内视不同情况减征或者免征各项税收。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
做好财政监督工作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