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改税”若干问题的研究(2)
2017-05-22 01:01
导读:第三种观点认为,税费失调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 1、对收费的管理缺乏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行政法制监督缺乏力度。由于政府机构急剧膨胀,使财政供
第三种观点认为,税费失调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 1、对收费的管理缺乏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行政法制监督缺乏力度。由于政府机构急剧膨胀,使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庞大,受部门利益驱动的,各部门收费是越收越多,这是诱发收费屡压不下的一大病根。 2、行政开支压力大。很多地方政府面对已恶性循环后的“吃饭财政”所造成的压力,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为解“燃眉之急”只得允许部门收费。 3、在一些地方领导眼里,国家观念淡薄,只注重部门利益,热衷于收费,而极力反对减少或免除收费。 4、行政收费按规定应是财政预算内收入,但由于其项目多、数额小、收支相抵后余额不多,财政管理体制不顺,出现大额收费、小额收税的怪现象。 5、我国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税收司法保卫体系,缺少其他部门的配合,税务部门执法的环境差,无法保证先税后费。 第四种观点认为,收费的泛滥与地方政府非理性的支出膨胀紧密相关,许多地方政府追求产值速度,忽视效益结构;追求规模形式,忽视内涵;追求地方利益,忽视整体利益;追求眼前效果,忽视长远规划。财政支出不考虑实际承受能力,随意支出大,理性支出小。许多事实说明,地方政府在市政建设上盲目追求高档、漂亮,在缺少财政支持的情况下,靠贷款、靠收费匆忙追求上马建设项目。有的变相掠夺企业资金利息,一方面使企业陷入困境,使原有投资的乘数效应得不到发挥,一方面又不得不为救活企业而增大财政支出。
(三)收费的危害及特点 1、削弱了国家和财政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力量。收费规模的庞大侵蚀了税基,形成“费挤税”,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而收费收入大部分成为地方、部门的利益,没有成为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可支配财力,同时,收费规模的庞大肢解了财政,造成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弱干强枝”的财力分配格局。 2、收费导致了分配主体的混乱,扰乱了分配秩序。一方面,收费大量涌入国民收入分配领域,众多部门便以政府名义插足国民收入分配,造成政出多门、多头分配,部门利益分散了政府利益,资金分散使用,削弱了政府对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调节作用。另一方面,收费名义上为政府收入,但实际上收费的流向主要在预算外,大量收费必然形成对政府税收和财政收入的挤占和分割。 3、强化部门、地区利益,各自为政,影响资源合理配置。其主要表现:一是各部门、地区都有权收费、有权减、免、缓收,一般多是从本部门、地区利益出发,自立章法,五花八门,而较少考虑全国宏观决策和调控要求,不但未能适当地贯彻国家的鼓励、限制产业政策,而且收费标准千差万别,地区、部门、产业、行业之间,在同等情况下的收费负担高低不一,影响公平竞争,不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二是收费归部门、地区自收自用,与自身利益密切关联,这必然强化部门、地区对所隶属企业的行政保护和干预,资源在不同录属关系的部门、地区间合理流通,必然会遭到有关部门、地区的阻碍,影响资源按照统一大市场原则要求,进行优化重组和调整产业结构。 4、加重企业负担,阻碍经济发展。预算外收费恶性膨胀的直接结果是社会财富创造者广大企业和生产经营业户不堪重负,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受抑制。一些地区和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以财政经费不足为由盲目收费,其结果是收费越多,财源越枯竭,财政越困难;财政越困难,部门收费越增加,税源更萎缩,财政则愈加困难,如此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5、限制税收聚财功能,影响税制改革进程。(1)限制了税收聚财功能的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一是税收在国民收入中分配份额越来越少。二是以费挤税,致使国家税收无法及时足额的入库。三是收费引起的税收流失主要有:企业和个人将收费、基金负担转化为成本,而国家对成本费用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侵蚀了税基;地方政府重费轻税,保费丢税,税源被侵蚀,税收职能被弱化;费挡道,税让路,税“软”费“硬”,先费后税,妨碍了税收征管工作,破坏了税收的严肃性、统一性和完整性,甚至出现大量欠税、偷税现象。 (2)影响税制的深入改革。主要表现在:一是恶化的税收环境。大量的税外收费,加重了企业、广大工商业户和农民的负担,降低了工商企业和农业的经济效益,大大减少了税收来源。二是延缓了税改进程。 (3)削弱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从纳税人的角度看,造成纳税人税费不分,费负重税负轻的事实为“税负重”的错觉所掩盖,使纳税人产生抵触心理,影响了自行申报纳税的积极性。从税务机关来看,税费混征,更增添税费不分心理,削弱了纳税人的纳税主动性。 (4)削弱了税收的调控力度,进而削弱了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许多需要通过税收解决的问题,由于过多收费的介入,使得税收调控力度受到削弱,调控意图遭到扭曲。 6、影响了投资环境,特别是影响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作为投资者,首先考虑的是投资收益或投资回报率,因此投资者除了考察投资项目外,更重要的是考察投资的软环境,即税收和各种收费情况等,而依照国家税法征收的各种税收,投资者一般比较放心,特别是对外资企业还制定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而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由于无法预测,投资者难以准确测算投资回报率,以至许多企业在实施投资后,由于收费的因素,造成预测收益与实际收益相去甚远而怨声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