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我国政府预算编制若干问题的思考(3)

2017-06-19 01:15
导读:二、改进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思路 上述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性使用,也为一部分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提供了有利之机,严重了政府

二、改进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思路

上述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性使用,也为一部分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提供了有利之机,严重了政府预算的严肃性,必须加以克服和改进。

(一)完善《预算法》及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加强有关法律、法规与《预算法》的衔接。协调。

1.修订《预算法》。

鉴于财政年度有较长时间无预算运行的状况,可考虑对财政年度进行调整,将预算年度由目前的历年制改为跨年制,以消除时间差。具体来说可考虑以每年的4月1日为预算年度的起始时间,下一年的3月31日为终止时间,这样可以使预算年度与人大审批预算的时间相协调,保证预算年度一开始,各级政府执行的就是一个经人大批准的预算,从而增强预算的约束力。或者,如果考虑到调整预算年度的起讫时间会影响财政收支统计数与其他统计数据的统计口径,从而加大统计工作的难度这一因素,也可以考虑由人大常委会提前审查预算草案,由人大常委会提前审查的预算草案作为“临时预算”,可看作是准法律文件,在预算草案正式批准前,财政部门可以根据“临时预算”实施收支管理,以解决目前预算执行前期中的“约束真空”问题,从而增加预算执行的法律约束力。

2.修订与财政预算管理直接相冲突的法律和规章的有关规定。

《预算法》是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法,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在修订《预算法》的同时,各项法律、法规都不宜过多地规定财政支出问题,凡是涉及到财政预算安排支出的有关规定,都应符合预算法的要求。凡涉及某一部门或某一领域支出安排的原则、方式等与《预算法》相冲突的,应一律从有关法律和规章中删除。总之,应做好法规之间的协调,各项财政支出的法规均应与《预算法》相协调,以维护《预算法》的权威性。对于一些必须出台的财税优惠政策,可在特定的年度预算法案中具体体现。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规范、充实政府预算的编制内容,确保政府预算的性、完整性。

1.改革预算收支科目,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

预算科目要适应预算改革要求,在科目的设置上尽量体现复式预算和部门预算的要求,既要包括财政预算内收支,也要包括预算外收支。所有政府预算单位均应按不同原则和要求,使用统一的政府收支科目。

可考虑预算大类科目按部门设置,下设明细项目。大类科目下再按具体支出项目编制款。项、目级明细预算,如公务员工资、耗材费、印刷费、差旅费库辆燃油及修理费、办公楼维修费及基建项目开支等等。特别是公务员工资支出,不仅是考察一个部门(或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个人所得税的重要依据,有必要设置一个“款”级科目单独核算。对于需由本级使用但暂不能确定执行部门以及具有特殊用途的项目预算,如国防支出、救灾支出等,可按使用性质设置大类科目。这样,在编制复式预算时,也可以避免前文所述拆开使用预算科目的情况。

2.将政府性的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保持预算的完整性。

为了促进国家预算的完整,必须把预算内外两块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这样可以充分地反映以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收支活动的全貌,既可以为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完整的资料,有利于政府控制、调节各类财政性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完善财政的分配、调节与监督职能,又由于完整的预算基本上体现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便于纳税人通过对预算收支的公开审议,监督政府理财活动,使政府的各项活动尽量反映纳税人的合理要求。

(三)按照《预算法》的要求编制复式预算。

现阶段,我国政府的职能由三部分组成,即提供公共产品、管理国有资产、提供保障。由此,可分别形成公共财政、国有资产预算和社会保障三部分预算。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政府公共财政的基本内涵:(l)分配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解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力。(2)以税收为主要收入手段,安排各项具有公共需要性质的支出。(3)它凭借权力经由非市场的渠道进行分配,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
上一篇:荷兰税收制度与征管的情况与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