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经济下财政宏观调控的思考(2)
2017-07-06 01:06
导读:四、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对策建议 1.整合财政职能,强化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主导地位和权威性。国内外实践证实,国家财政的完整性,同一性和
四、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对策建议
1.整合财政职能,强化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主导地位和权威性。国内外实践证实,国家财政的完整性,同一性和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性,是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但近年来,我国财政职能被肢解,严重损害了财政的同一性和权威性。
2.净化财政支出内容,强化财政支出治理。目前财政支出仍保存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要从有利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适度从紧的政策,切实清理整顿财政支出范围。
3.加强税收征管,防止财政收进流失。经济增长成果不能如实体现到财政上来,税收征管存在漏洞,是导致收进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税收流失有多种原因,但就目前看,主要不是税收制度不完善的题目,而是征管过程中存在题目。如纳税户依法意识不强,征管手段不能适应形势变化需要,部分税收征管职员素质差,在征管过程中存在主观随意性等。为此,要在加强财税法规建设的同时,强化税收征管。
4.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亏损补贴,是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搞好搞活国有企业,促进国有资产的活动增值,也是减轻财政负担,使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利用好财政财务治理和国有资产治理的职能,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
5.推进机构改革、控编减员,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我国行政机构庞大,财政开支职员众多,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固然近些年来,各级普遍进行了机构改革,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一直未走出“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怪圈,机构和职员反弹现象严重。控编减员、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已经不是一个熟悉题目,而是一个现实的迫切需要落实的题目。应结合机构改革,严格核定编制,根据需要,按照定员、定岗、定编、定额的原则,严格核拨经费,超支不补,节余可自主确定用途,同时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鼓励机关职员向事业单位和企业分流。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王群,许莹.财政宏观调控与现代市场经济[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2).
[2]王陆进.我国财政宏观调控中值得商榷的题目[J].中心财经大学学报,1993,(05)
[3]陈彬.关于财政宏观调控的思考[J].福建财会治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