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5)

2017-07-07 01:29
导读:(2)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效应。 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效应,应视不同的债权人而定。 第一,当购买公债的是居民个人或企业,包括商业
  (2)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效应。  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效应,应视不同的债权人而定。  第一,当购买公债的是居民个人或企业,包括商业银行时,一般来说只是购买力的转移或替代,这种公债的收入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是债权人把属于其支配的商品物资转移给政府支配的货币收入,是有物质保证的,因此不会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如果国家把公债投向国民经济急需的“瓶颈”部门和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来说将有利于改善总供给,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需要进一步分析,当居民或企业用储蓄或定期存款M2购买国债,通过财政支出转变为M1时,虽然M2口径的货币供给规模不变,但其中M1的规模却增加了,这种结构性变化,对市场均衡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中央银行购买公债实际上是货币发行,效应相当于“向银行透支”。它的传导过程是,中央银行认购政府公债,财政将公债收入用于支出,则中央银行的财政金库存款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相应增加。商业银行有超额储备,就可能用以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如果商业银行在存款增加的同时并不扩大贷款规模,或中央银行认购公债的同时,相应地压缩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也不会扩大贷款规模,于是就不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  2.财政赤字扩大需求的效应  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萧条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为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的一项手段。  财政有赤字,必然扩大总需求,但其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有两种,如前分析,一是财政赤字可以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二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购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它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直接增加总需求规模。  完全以国债收入弥补的“软赤字”,只要不超出适度债务规模,其扩张效应一般可被控制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经济周期的安排,在经济萧条阶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动,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我国的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所产生的排挤影响。当政府因支出庞大产生预算赤字时,一般需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购公债,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便处于优势。政府发债占总储蓄的比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筹不到资金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排挤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资,从而抵销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但这种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挤效应会被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作用”所抵销;另一方面,“排挤效应”如果与政府有意进行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结合起来,则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财政困难特别是中央财政困难,在基本建设投资资金来源中预算内投资的比重已显著下降,1996年和1997年仅为6.3%和6.4%,而企业自筹资金的比重1996年为45.7%,1997年为46.5%,国民经济的积累率与80年代初相比也不相上下,这说明在改革中通过多种措施扩大了非政府投资比重,尽管改革20年来连续出现赤字,但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并不明显。  (三)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的再认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是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与此相适应,一向是执行年度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在传统财政观念中,财政赤字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现象,在我国即使偶而出现,也不过是经济工作一时失误的后果。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前,财政赤字也只是在少数年份出现。改革开放后,1979年出现了巨额赤字1 70.67亿元(硬赤字)和以后多年连续出现的赤字,以及不得不在年初编制预算时就打赤字,开始引起理论界和政府的关注。连年财政赤字形成的原因和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一直成为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探讨的热点。  关于我国财政赤字形成的原因,在传统体制下主要导源于急于求成,基建规模过大;改革开放后,预算内投资比重大幅下降,上述因素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继续存在,但影响力已不大,而经济转换时期支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特殊需要及财政收支机制的缺陷,则成为产生赤字的主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本应提高经济效益,为财政提供更为充裕的收入,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甚至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由于我国改革是渐进式展开的,改革不到位,分配机制不完善,经济秩序不正常,税收流失严重,中央财政财权分散、弱化,因而改革效益超出改革成本的转换还迟迟未能在财政收支上体现出来。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百废待兴,为实现大局稳定和理顺基本关系,落实政策,“归还欠帐”,需要财政增加支出,以后的改革过程中,维持稳定的数额颇高的“安定团结”补贴又必须打入到财政收支中,例如,仅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项合计,90年代的年度规模超出1000亿元,高时可相当于财政总收入的1/3.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支出提出的要求,一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性质,而且具有“只能增加,不能削减”的支出刚性,所以,财政支出很难压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入不敷出,发生或安排赤字,实际上是为宏观全局的稳定,为改革开放顺利进行而付出的一种代价和成本,并且客观上具有对各方面利益主体矛盾摩擦的调和与缓冲效应。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财政赤字是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其客观效应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两面性:一方面,我国这些年赤字主要的负面消极作用仍在于它为总需求膨胀推波助澜,有妨碍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这些年的赤字并未导致政府投资相对份额的上升,而是主要偏向于承担改革成本和维持社会安定支出,这有别于多数国家的一般情况,而且在改革以来的特定时期,连年赤字成为资金供需矛盾和利益分配摩擦的缓冲器,这些在客观上对于社会与经济上又有一定的正面积极的作用。  总之,财政赤字本身其实无所谓好坏,要视它所存在的经济环境及它所起的作用而定。当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经济紧运行”状态下,财政赤字连年不断并数额较大是比较危险的。在国民经济运行处于萧条时期,为了复苏经济,扩大有效需求,政府有必要扩大财政支出,实行赤字财政政策。1998年我国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特大洪水的破坏,为重建家园,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政府执行的赤字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否认。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考察,财政赤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利用得当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一篇:关于市场经济下财政宏观调控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