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重点税源分析及建议(2)
2017-08-01 01:03
导读:三、深圳市重点税源分析 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深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首的优势产业在国内外确立了一定的地位,一些产品形成了全国性的生产基地,创
三、深圳市重点税源分析
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深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首的优势产业在国内外确立了一定的地位,一些产品形成了全国性的生产基地,创造了许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形成了一批大型的优势企业,为深圳的税收经济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1.近年来重点税源企业税收贡献分析
深圳市纳税额名列前百强的重点税源企业(即纳税百强企业)一直是深圳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全市各优势产业的“领头羊”,近年来纳税百强企业不但自身效益快速增长,而且为各级财政提供了丰富的税源。据2001年至2005年的税收收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以不足万分之五的户数比重,每年为深圳市贡献了超过三成的税收收入(以扣除海关代征进口税收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税收收入为基数计算),5年的纳税总额分别为114亿元、150.9亿元、171.6亿元、194.35亿元、267.19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1.9%、34.22%、33.11%、31.59%、35.25%,如图1所示。
以2005年为例,深圳市纳税总额排名在前100位的企业分别向深圳市国税局、地税局缴纳税款149.54亿元、117.65亿元,合计为267.19亿元,分别占2005年深圳市国税局、地税局和全市税收收入的39.48%、31.02%和35.25%。
2.深圳纳税百强企业经济特征分析
从深圳市2001-2005年纳税百强企业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良性的发展,重点优势企业已经由少数企业“花开几枝”的局面转向众多企业“百花齐放”的局面,为深圳市财税收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优势企业的经济特征主要有:
一是从税收收入级距来看,纳税百强的入选门槛逐年提高,含金量越来越高,龙头企业的纳税额呈高速增长的趋势,并形成了一定的企业优势。5年来,纳税百强企业户均纳税额由1.14亿元增长至2.6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6.7%,百强企业的入选“门槛”从2001年的3219万元涨到2005年6928万元。2004年至2005年,纳税百强已经没有纳税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如图2所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是从纳税百强企业的注册登记类型来看,涉外经济成分的龙头企业比例不断增长,2004、2005年分别有46户、44户进入百强,而公有经济的龙头企业比例不断下降,2001年有37户,而2005年仅有17户,这与深圳市国有资产改革进程相适应。如图3所示。
三是从纳税百强企业的产业和行业构成来看,显然深圳市的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5年来,制造业占纳税百强的四成左右的比重,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所占比例超过二成,而由金融保险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也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表1所示。
从行业构成来看,纳税百强分别属于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
电影电视业、其他服务业和商业等八大支柱行业。2005年行业构成如图4所示。
3.深圳市优势产业税收贡献分析
1995-2005年,第二、第三产业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税收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是27.82%和19.83%。从2003年起,第二、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差距逐年缩小。2005年第二产业实现税收收入374.94亿元,第三产业实现税收收入384.08亿元。从税收比重(产业实现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分析,第二产业税收比重有一个先降后升过程,基本呈上升态势;第三产业税收比重有先升后降,基本呈下降趋势,2005年第二、第三产业税收比重基本相同,分别是49.46%和 50.54%。
由统计数据可知,深圳市第二产业GDP远远大于第三产业GDP,而第二产业税收收入却低于第三产业税收收入,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深圳市第二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口加工产业,由于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使得出口产品的这部分增加值无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