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科书的变迁看西方财政学的演进(2)
2017-08-05 01:15
导读:二、研究主题的变化 60年前,绝大多数财政学家还是古典主义的信徒,他们相信政府的作用只应该是“守夜人”,因此财政学的研究集中在政府收支行为的
二、研究主题的变化 60年前,绝大多数财政学家还是古典主义的信徒,他们相信政府的作用只应该是“守夜人”,因此财政学的研究集中在政府收支行为的本身,而没有考虑政府行为对经济的影响。凯恩斯革命以后,人们认识到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开始研究政府的收支政策对经济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又使人们看到政府干预的不良后果,使得人们又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进行反思。到现在,大部分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经济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在肯定政府干预经济持必要性的同时,又认识到政府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它的行为必须受到约束。 在三本教材中,人们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态度的这种转变,表现在两个方面:(1)PF2002和PF2004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方法论问题。既然政府的行为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那么财政问题的研究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只考虑政府的收支行为,而必须采用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府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2)在PF2002和PF2004中,对支出问题的关注要高于PF47.当代财政学家们已经认识到财政所具有的三大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支出手段来完成的。
三、对我国财政学研究的启示 通过这三本教科书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几十年中西方财政学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这种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启示。 (一)中国财政学研究的方向 从西方财政学的发展变化看,我国财政学研究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1)使用归纳方法,从现实中寻找我国财政问题的独特规律,再对其进行演绎。(2)使用计量方法,利用中国数据检验西方的模型,看其是否能适用于中国。(3)使用数理和计量方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修改西方经典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建立新的模型,再利用中国数据进行检验,从而确认其是否能够解释中国实际。采用哪种思路来研究,对不同的研究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笔者认为,与后两者相比,前者要求研究者具有更强的对现实的洞察能力和对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②。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使用后两者思路更容易做出成果。毕竟,凯恩斯那样的经济学巨匠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只能在经济学的大厦上添砖加瓦。 (二)看待政府行为的视角 在西方,对于政府干预经济行为优劣的讨论,至今也没有定论。人们认识到,一方面政府的干预可以部分解决市场失灵,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又存在政府失灵,政府的干预行为可能带来福利损失。这为我们研究中国问题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在研究政府行为时,既不要否定政府的积极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改变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的范围和力度,也不要把政府看作“仁慈的家长”,而应认识到它与私人一样有自利的行为,在制度设计时要考虑对政府加以约束。 (三)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 西方财政学的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研究成果给我国的财政研究以很大帮助。当代西方财政学研究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它把提供公共物品作为公共部门活动的基本内容,把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活动的目的,把公共选择作为公共部门决策的
政治过程。在我国朝着规范的市场经济方向前进的今天,这种研究范式下所得到的财政学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有重要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的财政学研究与西方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西方经济理论和分析工具的使用上。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经济理论及分析工具的进步,要掌握这些经济理论及分析工具往往需要坚实的数学基础,而数学知识是我国许多财政学学者的知识结构的薄弱点。因此,我们认为,我国财政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研究者知识结构的完善。而目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深入了解和掌握西方财政学的分析方法,透彻理解和诠释西方财政学的研究成果,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艰苦的学科理论创新工作,并将理论研究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