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财政政策下国债资金的投向研究(2)
2017-08-11 03:23
导读:(一)保持和适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增长认为政府投资是推动经济的重要力量,从世界各国财政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在财政中保持相
(一)保持和适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增长认为政府投资是推动经济的重要力量,从世界各国财政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在财政中保持相当比重的经济建设支出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政府干预经济程度的加深,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财政对经济投资比重日益扩大的趋势,这既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各国财政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资本市场发育水平不高,市场化筹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能源、和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不足,必然促进“瓶颈”制约和结构失调的加剧。因此,现阶段财政政策的支出应该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保证已有项目资金需要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投资和适度增加新项目。
(二)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农业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起点,对具有产品、要素、市场和外汇四大贡献。没有农业的发展,其他非农部门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但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生产的季节性、风险的不确定性和经营的外部不经济性等特征,需要政府财政对其给予支持和保护。另外,我国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而农民也是一个极具规模的消费群体。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加强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对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实行特殊的、优惠的政府财政扶持政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与规律。因此,基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含量不高以及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双重挑战等现实情况,在现阶段中央财政应在继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良种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预算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有效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提高与的支出比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经济性质上讲,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一种混合产品,既包括属于纯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也包括具有混合性质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目前我国教育经费来源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55%以上,占GDP比重2001年已达3.19%,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家比较差距仍然较大。同时,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之间、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分布不合理,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率和效益低下。对于科研支出,尽管国家财政用于科研支出不论是总量还是其占财政中支出和GDP比重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2%—3%的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突出的是科研人员流失严重,创新教育不足。因此,从科教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对其投入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并在总量和比重继续增加的同时,注意按照公共财政理论的要求调整其内部结构。从横向来讲,对于基础教育、基础科研等具有明显公共性的服务,应进一步加大投入;而对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具有准公共性的服务,则应适时减少投入。从纵向来讲,应着重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和科研投入,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等基础教育的投入。
(四)改善公共卫生特别是农村的卫生条件
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公共卫生是一种纯公共产品,具有极强的外部效应,其主要目的是有利于提高整个人口的健康水平,并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公共卫生属于公共产品的性质为政府介入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测算,1996年卫生支出总费用为285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2001年为5150.3亿元,占GDP比重增加到5.4%,其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总费用比重由1996年的18.1%降至2001年的15.5%;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也由1996年的11.4%降至2001年的10.5%。从总量上看,我国卫生费用总规模以及公共卫生政府投入规模都是偏低的;而从结构上看也不尽合理:一方面中央财政支出逐年下降,地方财政支出逐年上升;一方面公共卫生支出比重明显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同时也存在着居民个人卫生费用激增和地区间公共支出的不均衡。因此,政府应在加大财政公共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完善公共卫生支出的资金保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财政公共卫生支出的使用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充分重视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协调城乡横向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