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政府预算假设:公共部门科学理财的前提(2)

2017-08-14 01:56
导读:应该说预算假设理论的选择与各国政府预算管理的目标层次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受到后者的制约,换言之,政府侧重于某一层次的管理,就必然会采
  应该说预算假设理论的选择与各国政府预算管理的目标层次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受到后者的制约,换言之,政府侧重于某一层次的管理,就必然会采取相应的预算假设。  西方国家100多年来的改革实践以及制度方面重要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三个层面的预算管理功能:控制公共资源,制定未来资源配置计划以及管理资源,各国的预算制度(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都在三个层次上对预算结果产生决定性的。  正由于公共资源的稀缺性,政府预算应运而生,故实施总财力约束,减少财政支出压力,被称之为预算管理最基础的功能。而预算规划通常反映着各级政府未来公共政策取向,客观上也是对各公共部门之间相对财力的权衡,由财政部门根据战略重点,将有限的资源按重点配置到相互竞争的需求上,实质上是政治层次的依赖性最强。最后层次的管理目标更多的是强调公共资金的运作绩效,包括赋予职能部门一定的预算自主权限和灵活性,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当然,片面追求总财力约束,硬性规定公共部门理财的最高限额,往往会导致损害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预算目标的实现,比如,可能为了追求预算形式上的平衡,有可能会武断地改变排序的重点,反之,在选择战略重点时缺乏财力约束,不考虑现时服务的预算情况,或者政府本身管理水平的缺失,也会导致政策和资源的脱节,引起运作资金的短缺。从积极方面来看,稳定的财政状况会为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其健康运行,相应地,两个层次的良好运行也会促进财源的稳定。  三、政府预算编制技术———预算假设构成 的支撑点  预算管理功能选择决定着预算假设的方式,通常政府会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或者多种方式的组合,以便对职能部门的预算编制实施指导。事实上,政府在选择预算假设类型的同时也限定着预算编制技术组织形式,应该说这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共融和对应关系。  渐进式预算和理性预算是当前各国政府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惯常采用的两类技术方法。  渐进式预算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决策者的脑力有限,资源(如时间和精力)也有限,故鲜有决策者有能力收集到全面完整的资讯,况且针对特定的,决策者不可能列举出所有可能的选择方案,并衡量出每一方案的利弊得失,进行理性的取舍,因此往往会以现行基数为决策的出发点,适当作出边际(增加或减少)变动,以减轻思维的负担,缩小争辩冲突的范围。长期以来预算单位所采用的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即来源于此种认识。  而理性预算则是针对渐进式预算的弊端而提出的。认为传统预算方法承认预算单位的既得利益,会导致基数中不合理的因素越聚越多,无法提供某项支出发生的理由,也无法说明某个具体项目实施的效率和效果如何,而且体系中涉及到的几乎全部是短期成本,从而忽视了中长期成本的衡量。认为采用这种方法时,将引入更多的理性成分,全部或部分打破以往的基数,不再只关注边际增减量的变化,而是根据各种量化的产出指标,具体评估各项目的投入与产出,建立起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制度。  事实上,政府预算的质量有赖于的编制技术方法,而后者又与政府本身的预算管理目标层次有关,特别是预算申请采用何种预算假设。如果指导职能部门的预算假设是当前服务预算或最高限额预算,那么编制预算时采用的必然是传统的渐进式预算编制方法。此时职能部门的理性选择是,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夺基数,甚至人为地扩大基数,并且尽量要求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快的增长率,最终造成预算支出日益膨胀,呈现出增长的刚性。反之,如果指导职能部门的是“无限制”预算假设,那么预算编制方法就可能会采用零基预算、项目预算或绩效预算,预算单位的资金申请数额与其项目的绩效相挂钩,实施结果控制,政府侧重于管理公共资源,而非单纯的控制或分配资源的目标。  应该看到,渐进式的编制技术在我国各级政府中极其广泛,首先“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程序中,财政部门在预算建议数的基础上,限定各职能部门的预算控制数,其实更多的体现出最高限额的预算假设,政府管理的目标层次还停留在控制总财力和分配资源上,是受一种投入式的预算管理模式的制约。其次我国各预算部门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粗放式的要素投入管理,况且预算收支科目的划分也是根据传统的具体用途来设置的,基数加增长的方法技术上更容易操作。所以基数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各预算单位的财力,所谓“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正是我国长期以来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之间的博弈的写照。最后从实施效果来看,尽管政府收入年年大幅度增长,但财政赤字似乎增加得更快,由于不合理的基数、“服务”导致无效率的支出数额庞大,追求预算平衡的假设最终纷纷以失败告终。  因此要提高政府预算管理层次,传统的预算假设中必须融入“无预算”的理念,采用多种预算指示的组合,政府的预算管理重心应该从过程管理到关注结果管理。目前政府的绩效预算改革,增加了预算决策中的理性成分,引入成本的概念,实施效率与支出相匹配的财政资金供给制度,逐步减少预算申请中的基数,试图解决传统假设中预算与结果脱节的问题,财政部门通过收集预算单位基本数字信息,在对预算申请作出反应时,变以往的自下而上的被动接受转为自上而下的主动核算,以便作出理性的抉择,对有限的资源做最有效的配置。表面上似乎是无最高限额,无预算基数,事实上通过对公共部门绩效的评估,摈弃无效供给的项目,反而能在最大限度内节约资源,从而实现预算平衡的目标。
上一篇:和谐社会视角下财政政策向民生倾斜的基本思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