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财政困难的成因与对策(2)
2017-08-17 01:34
导读:三、措施和建议 (一)培植县域的新增长点,开辟财源。一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因县制宜,加快培育高新技术、、果业和能源等特色产业,使
三、措施和建议 (一)培植县域的新增长点,开辟财源。一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因县制宜,加快培育高新技术、、果业和能源等特色产业,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二是促进传统农耕经济向生态农业、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和畜牧业及出口创汇产业的调整,农副产品生产要形成规模,加工要形成深度,产业要形成链条。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县域产业集聚度,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四是实施强县战略,突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五是加强土地资源的资本运营。抓住建设主义新的战略机遇,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以出让土地使用权换取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向本地的聚集。 (二)明确各级政府支出责任,财权事权相对称。(1)明确中央与省的事权及支出责任后,要进一步划分省以下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2)进一步明确中央对县区在农业综合开发、大型公益事业、卫生医疗体系建设以及科技、义务教育和扶贫开发等经济性事务方面的事权责任和承担份额。(3)在各级政府之间确立公共政策的责任原则。即:“谁出政策,谁拿钱”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制定和实施涉及政府间权益再分配的公共政策时,各级政策决策者都要遵守这条最基本的责任原则。 (三)建立完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县区正常运转的财力需求。如对于纯粹保工资、保运转的县区,工资性转移支付中有关中央出台的增资政策应按全额予以转移补助,不要给县区留下缺口。二是
社会保障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议将这部分开支纳入到中央转移支付之中予以照顾。三是对于国家控制价格的资源,建议中央实行资源开采地区的资源价值补偿性的转移支付。适当集中资源受益地区的财力,向资源开发地区横向转移,以保护资源县区的发展,积累发展潜力。四是建立县级财政横向转移支付。适当集中本辖区内经济发达县区的财力,向困难县区转移,缩小县区间的差距。同时,要建立配套激励机制,以调动困难县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四)加强财政管理,提高县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一是大力精简财政供养人口,遏制行政经费的扩张。建议将财政供养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和工资审批上收一级,从源头上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极度膨胀。二是严格支出管理,确保重点支出。财政支出的安排要按照优先次序,将支出划分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事业发展支出,建立零基预算,据实安排支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按编制内实有人员和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标准据实安排支出;定额补助单位的补助费,分别按标准安排,超编人员不予供给。公用经费实行统一的分类定额。禁止用财政资金建设“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三是强化预算约束。预算一经确定,应保持其严肃性,不得任意追加和变更,不打赤字预算,加大依法执行预算的力度。同时,要积极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等项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五)对三种类型困难县实行分类倾斜,加快解困步伐。对“吃饭”型财政困难县,重点采取自行解困机制:超收全部留县区,用于弥补预算缺口和处理挂账。同时,提高县区“两税”返还比例,并将“两税”增量部分全额返还县区,壮大其财力规模:“对要饭”型财政穷县,采取上下联动的解困机制:一是将从县区重点税源集中的分成收入,年末通过结算后全额返还,鼓励县区发展壮大骨干财源的积极性,二是将县区招商引资、新上项目的上级税收分享,年末通过结算全额返还,并向项目所在地倾斜,调动一些县区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对“穷困潦倒”型的县区,实施有保有控的稳定机制。一方面要全额保障其干部职工工资和政权运转的财力需求,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膨胀,避免群体事件和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