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中的挤出效应问题(2)
2017-08-17 02:42
导读: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表现 虽然近几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普遍出现萧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
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表现 虽然近几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普遍出现萧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虽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却又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1995年以来,我国个体经济的投资增长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了政府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投资的过程中,引起了私人投资增长率的下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明显的。根据2000年《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95年个体经济的固定投资增长率为上年的19.2%,1996年下降为11.3%,1997年为5.5%,1998年为8.9%,1999年下降为3.5%.80年代以来,一直到1995年,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高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但从1995年以后,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低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这说明了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存在着挤出效应。 第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国内的许多学者认为:由于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政府增发国债,扩大投资的举措,不会利率水平,不会增加私人投资成本,因而没有挤出效应。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充分的资金供给能力,增发国债不会导致资金供应紧张,从而也不会存在与民争夺投资资金的问题。笔者认为仅凭上面几点就断定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目前无挤出效应的论断是不全面的。从市场利率来看,虽然我国利率仍未市场化,但从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目前在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其他有价证券市场的利率已经市场化,国债招标发行中利率的确定也已市场化。这样随着股票、债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国债发行的规模及国债利率水平的高低肯定会影响到同业拆借市场和其他有价证券市场的利率水平,影响到私人的投资成本,影响个体的投资规模。以上的说明,以大量增发国债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肯定引起了挤出效应。实际上1995年以来个体经济投资增长率的下降就是例证。 第三,扩张性财政政策方向的不一致,即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有些政策属于扩张性的,但同时有些政策又是紧缩性的;或者存在政府的扩张财政政策与民争利的情况,是目前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又一独特表现。 如1998年,政府在增发1000亿国债的同时,当年税收却增加了约1000亿元。可能从加强税收征管的角度是合理的,但增发国债的扩张性政策应在很大程度上被紧缩性的增加税收政策所抵消了。对于非国有企业,紧缩性的政策效应甚至大于扩张性的政策效应。又比如,政府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不断鼓励居民增加消费需求,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又出台了许多增加居民负担的改革措施,或者是降低居民收入的措施,使居民想扩大消费而又不敢消费。特别是城市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的减缓,都弱化了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再比如2001年,政府又在证券市场上,盲目地推出了高价减持国有股以补充保障基金的方案,导致深沪股市全面下跌(该方案目前虽已停止执行,但受到重创的深沪股市仍处于低迷状态),筹集到的社保基金不足百亿元,股价市值却蒸发了好几千亿元,90%多的股民亏本,居民收入下降。在此情况下,居民怎么能扩大消费需求呢? 第四,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供给型挤出效应,它的表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现的原因就是国有投资的低效率,如果国有投资的效率提高了,这种挤出效应就不会出现。在此不再赘述。
四、弱化挤出效应的对策 宏观经济学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可以克服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财政政策效应的最大化,拟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要一致,避免政策本身的内耗和效应的抵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求扩大政府支出(目前表现为发行国债),同时要求政府减税,并且努力增加居民的收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要求减少政府支出,同时增加政府的税收。这个基本的政策组合不能颠倒。 第二,政府应努力避免与民争利、与民争投资。应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来增加政府收入。 第三,增强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期,要增强居民的收入预期。保证政府在扩大支出的同时,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要有灵活性,在经济紧缩时期,增加居民负担的改革项目要暂缓,使他们不断地扩大消费需求。 第四,长期看,解决供给型挤出效应的最有利措施,同时也是目前刺激需求的最好措施,就是大力鼓励民间投资,扩大民间投资的规模和范围。这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以及通过产权改革使民间投资渗透到国有企业中去,增加民间投资在国有企业中的比例,使国有投资效率得以提高。民间投资能不能扩大,社会投资效率能否提高,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成功的关键,也是政府新的宏观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目前关于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是继续加强还是淡出的讨论(虽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但和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多少有关),一定要和财政政策的效应联系起来分析。如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没有引起过高的通货膨胀,并且挤出效应不明显,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不应淡出,恐怕还要加强。如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并且挤出效应十分明显,不管出于何种考虑,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必须淡出,或者改变政策组合的方向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