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改革:立足点、着眼点与着手点(4)
2017-08-18 06:50
导读:人们常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比喻为“只当裁判员,不要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要我说,作为规范的市场社会经济结构,如果把经济运行比喻为“运动
人们常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比喻为“只当裁判员,不要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要我说,作为规范的市场社会经济结构,如果把经济运行比喻为“运动会”,把各个经济主体比喻为“运动员”,那么,政府只应该担任“组委会”的角色,起“组委会”的作用,全面组织和部署经济活动的运行。“组委会”的工作已经够重,同时担任“裁判员”并不合适,应该把“裁判员”的角色让给人大和各级法院来担当,让人大和法院发挥自己更大的、应有的职能作用。无论是“运动员”、“裁判员”还是“组委会”,都要遵循运动比赛的规则:“组委会”做好组织、部署、协调的工作,“裁判员”做到“公正、公开、透明”,保证运动比赛的正常、有序和有效率地进行:“运动员”尽力做到“更高、更快、更强”,出更大的成绩。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要改革行政体制和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机构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条件,政府职能转变又是机构改革的原则基础。财政资金使用分散的背后就是政府职能的肢解。政府适应市场经济的职能定位对了,职能转变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机构改革就有了具体的目标,财政资金的分配也就有了科学合理的标准。财政改革的每一步必须紧盯着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要干什么,财政就要及时跟上;政府不再干什么,财政就要迅速撤退。“政府应做的,就是财政要干的”。(何盛明,1998)因此说,政府职能的转变正是财政改革的着眼点。
二、财政改革的着眼点之一——依法理财
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通过法治来形成和维持。健全完善的法制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就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市场效率,保持社会公平。依法理财是为了实现财政的规范运行,抵制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和长官意志,减少工作失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保证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依法理财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重要,又是建立公共财政、民主财政的核心问题。全国财政会上项部长概括“六项重点工作”的第六条就是要加强财政法规体系建设,推进依法理财和依法行政。
依法理财首先要求实行“公开财政”,形象地可称为“阳光财政”,即财政政策公开透明、百姓能够了解、人大便于监督、腐败无处藏身、政府行政效率提高、社会诚信和法治程度加强的财政状态。这就要求信息公开透明,资金完整统一,各项开支有明确的标准和定额,还要接受有效的外部监督。
财政监督的目的是保证财政活动切实遵守国家的、法规和有关的方针政策,同一切违反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行为作斗争。强化财政监督是保证财政管理和改革任务实现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民主财政的可靠手段。不仅要加强财政内部的监督,还要加强人大、舆论和社会各界的外部监督;不仅要加强财政事后的监督,特别要加强事前和事中的监督。要严格整顿财政收支秩序,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提高财政监督水平。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封建小农经济国家。封建官僚政治的各级成员“只对君主负责或下级只层层对上级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所以官僚政治基本上没有多少法治可言,主要是依靠人治和形形色色的宗法和思想统治来维持。人治是官僚政治固有的基本特征或规律。”(孙越生,1980)新中国成立后,旧社会遗留下来深厚的封建专制传统并未肃清,加上革命者对西方法律的蔑视,使得我国没有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国家活动中缺乏依法办事的规程,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因循着“人治”和“礼治”的老路。我国的财政法律法规也一直处于不完备、不健全的状态。那些脱离实际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说到底不过是“长官工程”,是“人治”的体现。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对我国公共财政和民主财政的建立也是完全必要、非常及时的,因而也是财政改革的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