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协调运行
2017-08-23 02:58
导读:财税论文毕业论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协调运行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 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国民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
摘 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国民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需协调运行才能使国民经济达到均衡状态。为此,应强化财政调控力度;明确财政、货币政策的各自侧重点;搞好国有,重构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寻找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这些措施对调节我国经济的平衡和健康运行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财政与货币政策作为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对调节我国宏观经济平衡和健康运行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选择与运用、协调与配合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一、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现状 主要表现为由改革开放前的“大财政、小银行”转变为现在的“大银行、小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越来越大,财政政策的职能弱化。表现在: 1.财政调控职能弱化,调控独木撑天。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改变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实现的。因此政府有能力改变其收支结构和规模是有效实现财政宏观调控的前提和主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越来越“相对贫困化”,收入占GDP的比重一年比一年小,财政调控缺少必要的财力基础,调控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自20世纪30年代宏观经济运行以来,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双木(财政和金融)撑天,侧重点虽然交替变化,但双木撑天的格局一直未变。我国金融独木撑天并不是金融事业本身真正发达的结果,而是财政收入下滑和国有企业资金紧张衬托出来的。 2.财政与银行的职能混淆不清了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运行。主要体现在:(1)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界限模糊,互相挤占。一方面财政挤占银行资金的趋向日益严重,如财政向银行间接透支有长期化、扩大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信贷资金用来购买财政债券,而且债券到期后采用转换债务的形式,即新债换旧债的方式偿还,这实际上是信贷资金被长期占用。另一方面,银行也挤占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使财政直接增支或减收,如税前还贷就是工商企业和银行两家共同吃财政的大锅饭。(2)银行在宏观调控中代行财政职能,突出地表现在当前的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用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履行了本应由国家财政来承担的社会职能。 3.企业体制方面的缺陷妨碍了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运行。十几年来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自主权明显扩大,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还远未建立。企业还不是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还不具备硬预算约束机制,对国家依赖性较大。企业自我能力低下,但却有着强烈的投资“饥渴”和冲动。盲目投资,在自有和财政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便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负债居高不下,把银行贷款当作国家资金,甚至视为“第二财政”,还贷意识淡薄,对高额债务不以为然。在这样的情况下,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税率、补贴和折旧都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不健全影响了两者的协调运行。财政政策的收入支出手段都有明显的刚性,因此,在调节经济时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货币政策的经济手段:如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手段虽已逐步建立,但并不十分有效,难以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 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规模相对萎缩,导致财政职能的弱化;同时,银行金融资产迅速增加,使金融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货币政策的突发、渐进式松紧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过热过冷”波动密切相关,表明过分依赖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弱化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有失偏颇。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协调运行 着力提高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财政政策应有的职能,是改变货币政策独木撑天,纠正两大政策职能错位,加强两大政策协调运行,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根本需要。 1.强化财政调控的力度,扭转“弱财政、强”的格局。中央财政集中的资金比例要提高,这一提高要靠经济效益的改善、经济和的进步。首先是增加税收收入。继续深化和完善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征管办法,增大增值税发票交叉稽核的范围,坚决堵住利用增值税发票偷税逃税的漏洞;改进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严格代扣代缴和法人支付与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其次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统一财政管理。现阶段,我国财权相当分散,各级政府部门都可凭借职权进行各种各样的收费、摊派和集资等。因此要创造条件,尽可能把较多的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再次是政策性银行业务,可把政策性银行贷款看作是一种财政手段,把其固定资产投资看作是控制总量和调整投资结构的重要力量。目前主要解决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可考虑将清理整顿的财政信用资金及中央银行的机关团体存款、邮政储蓄和保险公司存款划归政策性银行。 2.明确财政、货币政策的侧重点。由于两者在国民经济再生产中的地位特点不同、运作方式手段不同,它们必须明确分工。如在公平与效率、总量与结构的处理上,后者偏重于“效率优先”原则,以发挥其活跃经济的作用。要确保经济的高效率,在既定体制下,就要发挥好倾向政策的作用。前者则偏重于“公平优先”原则,以发挥其稳定经济的作用。经济发展既要效率,也要稳定,而稳定又以“公平”为前提,要确保经济的“相对公平”,在既定体制下,就是要发挥好财政政策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资金在经济领域的运用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包揽一切,而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产业,其他方面和领域的社会需求将由银行解决。换言之,财政宏观调控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银行则要加强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 3.把搞好国有企业、重构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作为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运用的基本出发点。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正向着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的企业制度迈进。但由于和体制的原因,国有企业普遍社会负担过重、政企不分、过度负债、信用紊乱等,这些不解决,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将受到。政府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推动者,财政和银行作为政府的综合经济职能部门,应互相协调,密切配合,一起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就财政政策而言,首先是建立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分离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障职能,直接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其次是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体系,把产权落到实处,实行政企分开,从而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更迫切的是需要两大政策协调运行的通力合作。近期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是财政和银行要协调支持,共同努力来重组企业债务。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是旧体制下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政府、银行和企业都应合理分担。二是财政和银行应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协调支持国有企业运用集团制、公司制、股份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作用,从制度上构筑起实施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的微观基础。 4.做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寻找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从十多年来宏观税率、财政赤字以及国债规模3个指标来看,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较松的财政政策。我国是发展家,在推动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需求过旺的问题,稍一
放松对社会总需求的控制,就会因需求的膨胀而加剧经济波动。因此,找准财政、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十分必要。其结合点主要有:(1)国债管理政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操作的最主要手段,而适度规模的国债是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性条件。为此,在国债的发行规模、品种和期限上,银行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在国债的利率确定、债券转让、流通和兑付等环节,双方都要共同合作协调好。(2)财政投融资政策。财政投融资既有较强的财政性,又有明确的金融性,其双重性决定了它的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特殊地位。财政投融资在客观上成为两大政策协调运用的又一交叉结合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和企业投资必然要受到利益机制的驱动,使得投资周期长、风险较大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投资不足,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严重。现时建立财政投融资就可以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可靠的资金保障。在资金来源上,不仅应包括国债和财政预算拨入的资金,还应当逐步把邮政储蓄存款、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等包纳进来。在资金的使用上,既要强调宏观调控的政策,也要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及资金的回收。(3)完善证券市场。逐步完善的证券市场,将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单一的间接融资体制,开辟直接融资渠道。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发展,这将有利于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