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
2017-08-23 03:15
导读:2、效率性。效率性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系统在既定的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效率性指标通常包括:服务水准的提供、活动
2、效率性。效率性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系统在既定的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效率性指标通常包括:服务水准的提供、活动的执行、服务与产品的数量、每项服务的单位成本等。效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
3、效果性。效果性通常是指公共服务实现目的的程度,即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它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就行为过程来说,它包括投入是否满足经济性要求,过程是否合规和合理;就行为结果而言,它又包括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行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及产生的中长期。效果关心的是:目标或结果。
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则是对公共部门预算支出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特征的综合判定,它包括确定目标、拟定评估指标、选择评估方法、安排适当的评估时间和评估步骤、得出评价结果等过程。
(二) 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绩效评价指标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绩效目标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指标。预算支出系统公共服务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决定了其绩效需要多个互相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体系来衡量,由于不同的指标反映了绩效的某个侧面,同时绩效评价不仅要求对最终的产出结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投入和转换过程进行评价,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在整体上需要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关系可以用“投入-产出-结果”链来分析:
(1)投入是指用来提供服务或产品的资源。投入过程结合产出和结果过程后,在分析三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可设计经济性指标。要讲求经济性(遵从性),即以最低的成本获得适当质量的资源,如机构臃肿,违规采购,就缺乏经济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转换过程是进行投入、获得产出和结果的方式。从转换方面看,要讲求遵从性,一个良好的转换过程至少有一套健全的
规章制度,相应的绩效指标是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同时当其他领域的指标(特别是结果指标)不能清晰地定义时,转换过程的指标往往可以有效地替代它们。
(3)产出指服务本身。从产出方面来看,要讲求效率性,即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使产出最大,或在产出一定时力求使用的资源最少。衡量产出的绩效指标是效率性,即使每单位的投入量最小,或一定的成本下使产量最大。
(4)结果是指服务达到的目标。支出系统的结果是指所提供的服务要满足公众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要求,结果指标通常由其职能目标转换而来,许多结果指标的数值需要通过收集公众的反映,进行统计得到。
(5)性(遵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之间彼此相互关联,缺一不可。项目预算的经济性(遵从性)是项目开展的先导和基础,效率性是
项目管理有效机制的外在表现,效果性是项目管理活动最终目标的反映。如果忽视项目的性能、质量等效果因素而一味地去追求项目资金的节约、效率,则会导致项目预算偏离其最终目标;而为了取得最终目标却不计成本、不惜任何代价、不考虑效率,将最终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和不足。只有三管齐下,预算项目才可能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资源投入、最高的效率,取得最好的效果。
(6)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根据项目的“职能-目标-产出-转换-投入”逻辑顺序逐层构建。投入产出的逆过程构成了一个“目的-手段”链,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目标-手段”链进行,逐步进行系统分解而建立的。需要强调的是,必须注意目标一致性的,即:评价指标与项目目标的一致性表现在评价指标的正确真实地反映了目标的实质含义,能够正确评价项目的绩效,而且能引导项目向绩效目标方向,同时还表现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是否反映了项目总目标的整体性和各个侧面。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二)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具体的评价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除遵循上述框架体系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相关性;2、重要性;3、科学性;4、系统优化原则;5、通用可比性;6、实用性;7、目标导向性;8、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