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五”时期财政政策取向研究(2)
2017-08-24 04:53
导读:四、转变现念,发挥优势,切实提高财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财源建设是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十五 ”时期,一是要理顺新形势下财源建设的
四、转变现念,发挥优势,切实提高财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财源建设是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十五 ”时期,一是要理顺新形势下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科技先导、公平竞争、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财源建设思路上努力实现 “四个转变 ”,即生财范围由主要培植国有经济财源转向发展多种经济生财;生财重点由偏重财源粗放增长转向提高财源结构效益;生财机制由注重对单个企业的扶持转向改善总体发展环境;生财手段由依赖直接投人转向财政政策的综合导向。二是调整新形势下财源建设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发挥优势培植特色经济,培育主导产业袖名优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财政体制,充分调动各级生财、理财的积极性。三是多渠道筹集和使用财源建设资金。多层次多渠道增加财源建设资金,逐步形成财源建设的稳定融资机制;大力改进财源建设资金使用方式·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源建设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切实改善和优化财源建设的环境。认真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政行为与收费行为。
五、严格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穆定增长 “十五 ”时期,要按照 “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 ”的方针,切实加大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一是加强税法宣传。强化单位和个人的纳税意识,建立对欠税、偷漏税等重大税收案件的曝光制度和企业纳税情况公开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形成社会各界协税护税、自觉申报纳税的良好的税收征纳环境。二是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征管改革,逐步建立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按照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的原则,在 “十五 ”时期内建成机,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规范管理,夯实征管基础。加强税源信息的搜集、调查,建立健全纳税人档案,以规范的税收专业化管事制度代替专管员管户制度,并加大强制执行的力度。四是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完善服务监督约束机制,加大税收专项检查和大要案查处力度。五是对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以费代税、以费挤税、乱收费等行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
六、强化预算约束,稳步推进预算臂理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函需进行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健全财政预算职能,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强化预算约束,改进支出管理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建立 “公平、透明、规范、高效 ”的预算管理机制,实现生财、聚财、用财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其目标模式是:一是将预算管理的着力点转移到部门,以部门预算为依托,以财政管理为中心,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的预算管理运行机制。二是改变财政资金按性质归口管理的做法,财政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保证部门预算的完整。三是推行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在收入预算的测定上,主要运用 “标准收入预算法 ”来测算;支出实行 “零基预算 ”,取消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四是完善预算管理的监督体系,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以及决算等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实施监督。
七、加大支出结构词招力度,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刨框架 “十五 ”时期,财政支出改革应突出财政公共性特征,其基本思路是按照效益、公平、稳定的原则,建立起适应主义市场需要,总量适度、结构合理、配置高效、询控有力、监管严密的财政支出制度。一是转变财政职能,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严格区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界定财政资金供应范围,突出公共性特征,逐步提高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公共斋要的保障能力,做到 “有所为有所不为 ”,并解决财政 “越位 ”与 “缺位 ”。二是实行零基预算,优化支出结构;对个人工资性支出,按标准逐人核定,并推行工资财政统发;对公用经费,分类分档按定额核定;对基本建设、挖潜改造、科技三项费用、支援生产支出等建设性专款和教科文卫及其他部门的事业性专款支出,要进行项目论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行分类排队,制定滚动项目发展计划。三是改革支出管理体制,试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将所有财政性支出全部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拨付给供应点和劳务提供者。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项目范围,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范和公共财政框架要求的政府采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