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2)

2017-09-03 01:45
导读:(三)低下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增幅下滑,财源不足,是制约地方尤其是县乡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县乡经济近几年虽有发展,但
  (三)低下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增幅下滑,财源不足,是制约地方尤其是县乡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县乡经济近几年虽有发展,但基础仍然极其脆弱,效益低下,产业结构虽 有调整,但不太明显。特别是贫困地区仍是以农业税为主要财源,不但抵御灾 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低,而且国家一旦调整宏观政策,市场稍有波动,经济和财政就受 到较大冲击。  二、地方财政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有效控制财政风险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化解地方财政风险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 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与界定。首先是确定哪些事权划归中央政府,哪些 事权划归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发生事权交叉的领域,中央与地方政府 应按照受益与付费相对称的原则,积极配合、主动协调以实现有效管理,如跨辖区的基 础设施、江河治理等。然后是合理安排地方各级的事权关系。也就是正确处理地方各级 政府间的关系,明确省、市、县、乡政府间的事权划分。二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 间的税收分配,建立并完善地方税收体系。目前我国地方税收收入税源零星、规模过小 、改革滞后,加重了共享税分享比例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压力,也使地方政府调节经 济力度不足,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地方税体系,适当扩大地方税规模,使地方本级 收入基本能够满足地方财政的开支,增强地方以自身相对独立的财力来防范财政风险的 能力。三是健全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就防范化解地方财政风险而言,我国当前转 移支付制度应在两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确 保地方政府最低服务水准。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自给率低,财政收支矛盾更为突出 ,潜在的财政风险更加明显。因此,在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应当充分 考虑这些地区的财政运行状况,实行转移支付倾斜政策,加入中央专项拨款力度。第二 ,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待加强和完善。要加大省级转移支付的力度,促进地区间 经济协调发展。转移支付资金要按规定使用,向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保证基层 政权的正常运转和教育的健康发展。  2.调整和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政府公共支出管理  按照市场和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是 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关键所在。第一,明确地方政府职能,合理界定地方财 政支出的范围。按照主义市场经济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地方财政应有“进”有“ 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方财政资金要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性经营领域,加大公共 需要的保障力度。第二,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主要是在保 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的条件下,压缩一般性项目开支,增加农业、能源、等基础设 施以及、、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第三,改革地方财政支出预算 体制。要严格按照地方政府职能范围确定预算支出范围,调整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延长 预算编制时间,细化预算编制项目并加强预算论证:同时尝试开展部门预算,改变财政 资金按性质归口管理的作法,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编制到资金使用部门。 第四,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快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逐步扩大采购范围,加强 采购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政府采购的规范运行;改革财政资金 缴拨方式,所有财政性支出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支付。  3.拓宽理财思路,大力支持地方经济  从根本上化解地方财政风险,还是要靠发展县乡经济,培养财源,壮大财政实力。(1) 要改变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和管理方式。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更多 地运用财政贴息、专项补助、资金配套、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和集体、 农民等社会资金对财源建设的投入,使、集体、农民成为发展经济和财源建设的主 体。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建立专家评估制度,对每个项目由专家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估 ,控制项目风险;建立竞争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对财源建设项目实行公开招标、投标 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建立严格的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财源建设资金的跟 踪问效和监督检查,确保财源建设资金预期效益的实现。(2)优化结构,壮大、培植、 培育新型财源。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资源和经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 色经济、特色农业,摆脱单纯卖原料或粗加工产品的局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 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壮大农业财源;加强企业管理,进一步放宽政策,逐步建立推 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机制,提高产品的科技质量,重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拳头 产品,培植主体财源:要积极支持、信息、技术、服务、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 展,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培育新型财源。
上一篇:不发达地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策初探 下一篇:关于建立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