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理论探讨综述(5)
2017-09-09 02:05
导读:三、财政政策的建议与选择 专家们普遍主张用公共财政的提法取代国家财政的提法,其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使财政能够更好地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
三、财政政策的建议与选择 专家们普遍主张用公共财政的提法取代国家财政的提法,其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使财政能够更好地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使财政的定位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指导财政的改革与实践,使其承担起应有的使命。
(一)建议一:从构建我国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来看,应该是以“市场失灵”为标准,凡是市场能解决的,财政就应退出;凡是市场不能解决的,财政就应进入。 所以,从实行公共财政需要进入的领域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市场完全失灵的领域,如社会治安、
行政管理和国防等,这属于典型的公共需要,应是政府活动的最基本领域。(2)通过市场能够解决但解决不好的事务,习惯上将其称之为“准公共需要”,该领域财政与市场均可介入,但如何介入应以效率为标准。(3)市场能够解决但解决的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国家和公众对其发展的要求,或者是市场风险较大的幼稚新兴产业或高产业等。除上述几方面外,原则上讲,其他领域与事务不应属于财政介入的对象。
(二)建议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促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必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要做好此项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财政分配要退出竞争性生产建设领域。我国目前各级财政都很困难,收支矛盾十分尖锐,财政分配应退出竞争性生产建设领域,以确保公共产品的正常供应。根据专家论证,我国生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大约在10%——15%之间比较合适。这是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所要考虑的问题。 2.控制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上升,至1996年达到13.49%,而美国同一指标仅为3.37%,这是我国行政管理机构不断膨胀、人员不断增长的证明,导致了公共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的负担。国家机器的规模要适度,不能无休止地膨胀,否则既会加重财政负担,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确保社会事业经费的供应。包括、、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这是市场配置资源所不能解决的,我国财政在这方面一直表现为投资不足。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尽快达到4%。对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属生产性投资,而不能作为非生产性的支出。它有助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经济发展、民族复兴的有力保证。 4.加强对公益工程与公共工程投资。公益工程如电讯、自来水、电力、煤气以及公共等,是垄断集中存在的部门和行业。市场对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市场自发运行往往导致大量的浪费和破坏,只能由政府干预来纠正。 5.加强政府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而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往往是企业无力承担又不愿承担的一项
系统工程,应由国家政府承担其职责。 6.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保障投资。社会保障支出的不足,制约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政府必须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从而为转变政府职能,为政府机构改革提供后勤保障。
(三)建议三:从目前看,我国公共财政框架已经建立,支出结构已经调整,但任务还很艰巨。 以下问题不解决,公共财政就始终搞不好:(1)公益性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济问题不解决好,公共财政就始终有个尾巴。倘若国有企业尤其是非公益性国有企业死活都不找政府了,改革就搞好了,就到位了。这应该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2)只对预算内实施支出结构调整,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没有用于公共产品。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不能仅限于预算内,还应包括预算外。(3)只注意退出竞争性领域,没有注意如何避免、不破坏公平竞争问题,并且还干得津津有味,如给企业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等。(4)公共财政是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相伴而生的,民主决策、规范化管理都是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只有公共财政框架而没有科学、民主、规范的管理和决策,公共财政就只是一句空话。 另外,随着所得税比例的增大,对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民主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因为纳税人有权弄明白政府把钱都用到哪里了。所以,要真正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还有几项改革,如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预算编制等,只有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公共财政才能真正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