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医疗卫生投入问题分析(2)
2017-09-11 05:36
导读:二、美国政府介入医疗卫生领域的墓本做法 医疗卫生市场的失灵,特别是在信息很难获得和准确评价的情况下,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社会福利的减少,
二、美国政府介入医疗卫生领域的墓本做法 医疗卫生市场的失灵,特别是在信息很难获得和准确评价的情况下,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社会福利的减少,因而必须由第三方——政府的政策干预和供给,来监督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政府越来越多地参与医疗卫生劳务这一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支出中用于卫生方面的开支日益增加,政府政策中的卫生政策以及卫生政策中的卫生保险政策也变得更为重要。 以美国为例,政府用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分为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两大类。美国用于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直接支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第一项为老年医疗保健支出(medicare)。从1965年起开始实行,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以及某些残疾人提供医疗保健。这项支出由三部分构成:住院保险、附加保险和医疗保健选择计划。住院保险支出来源于工薪税,税率为2.9%,和个人各缴纳1.45%;附加保险支出的融资主要有两个渠道——75%来自一般税收收入,25%来自保险费;医疗保健选择计划完全来自保险费收入。此项支出由联邦政府管理,资格标准在各州都是统一的,2000年支出达$2160亿。第二项是医疗补助支出(medicaid)。该支出项目也始于1965年,主要为低收入的家庭、贫穷老人以及残疾人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劳务。医疗补助支出由州政府负责管理,享受医疗补助的条件和标准由各州按照联邦政府的政策并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具体制定。各州和地方按其人均收入水平的不同,须负责为医疗补助基金提供20%~50%的资金,其余部分主要由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拨款进行补贴。2000年该项支出达$126亿。第三项和第四项分别为退伍军人医疗支出和公共部门卫生机构的及支出。 除了上述政府用于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直接支出,还有两种与卫生保险有关的税收支出,属于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间接支出,并在美国联邦所得税法案中明确加以规定。第一种是对企业医疗卫生保险支出的税收扣减。如果企业为其雇员支付医疗卫生保险费,则这部分支付额不计入雇员所得税税基,也不计入工薪税税基。这表明政府在征税时,对个人用于医疗卫生保险方面的支出是预先扣减的。显然,这会极大地鼓励企业增加用于医疗卫生保险方面的支付,体现了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保险的支持政策。第二种税收支出与对个人医疗开支实行的所得税扣减有关。这两种将医疗保险支付从税基中扣除的做法,实质上是对企业和个人购买医疗保险的一种补贴。据统计,这一项就使联邦所得税每年减少约$600亿。 政府通过以上措施对医疗卫生市场干预,会产生两个明显的结果:一是公共支出的财政挤出效应。即政府的旨在增加社会福利的某些支出项目可以减少公众有关的支出,从而使得公众实际可支配的收入趋于增加。随着政府对医疗卫生保健市场的干预,消费者可从政府的医疗卫生补助中获得一定的补偿,从而有效地降低个人所必须支付的医疗价格,这样政府的公共支出就替代了部分个人的实际支出,从而增加了个人现期可供支配的收入。二是干预过度带来的效率损失。个人实际支付价格的降低,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和刺激人们增加医疗卫生方面的开支需求。假定医疗卫生劳务的边际供给成本不变,那么随着人们对医疗卫生劳务的需求增加就会产生效率损失。这部分损失是因为个人通过增加消费所得到的好处小于追加生产的成本而产生的,即个人的医疗卫生支出所达到的边际收益,远远低于医疗机构的边际社会成本。医疗卫生市场的这种效率损失意味着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浪费是以其他部门所使用的资源相对减少为代价的。由政府对医疗卫生市场干预所产生的这种低效率现象,说明政府对医疗卫生市场的干预不能过度。
三、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状况的实证 如上所述,由于公共卫生领域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并且医疗领域具有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特征,因此,这两个领域都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如在OECD国家,卫生费用的大部分是由政府承担的,并且几乎都在70%以上。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体系为改革目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也逐渐走向市场,从公费医疗、劳保医疗逐渐向个人付费倾斜,其结果是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成了世界上最市场化的国家之一。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变化情况直接反映出我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变革,即计划经济时期的公费医疗制度彻底被打破,我国居民开始成为卫生支出的主要负担人。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卫生费用支出比例不断减少,而居民个人医疗负担不断加重。 从“卫生总费用”指标的规模和构成看,从统计数据(见表1)可知,1990~2002年这13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各部分绝对值都有所增长,但卫生总费用中各部分比重的变化却是不一致的。其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25.1%下降到2002年的15.2%,下降了9.9个百分点;卫生支出由39.2%下降为26.5%.下降了12.7个百分点;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由1990年占卫生总费用的35.7%增长到2002年的58.3%,上升了22.6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卫生总费用这一国际指标,2000年我国人均卫生支出在世界191个国家中排名141位,仍属低下水平。并且,公共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1000~2200美元之间)的公共卫生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2200~7000美元之间)的平均比例为2.25%,而我国政府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总额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从1996年的2.36%下降到2000年的1.71%.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财政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这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支出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比例是极不协调的,至少没有保证趋势上的一致性。这和国际上的同时加大公共卫生投入的普遍做法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