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用事业反垄断与政府公共管理改革(3)
2013-08-23 01:05
导读:表现为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主要做法:第一,合同出租。政府通过投标者的竞争和履约
表现为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主要做法:第一,合同出租。政府通过投标者的竞争和履约行为,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生产权和提供权向私营公司、非赢利组织等机构转让。第二,以私补公。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私人资本投入到政府包揽的社会保险、退休保障、中
小学教育、医疗服务等公共事业领域,以弥补政府财力及服务能力的不足。如美国通过发放“教育券”让求学者自主择校,英国通过发放“医疗券”让患者自主择医。第三,授权社区。政府以授权方式鼓励各社区建立老人院、收容院、残疾人服务中心等公益事业。
行政权力分散化。与上述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相关联,发达国家在推行行政改革的过程中,大都致力于缩小政府行政范围,分散政府行政权力。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来看,体现为中央政府将若干权力如
项目管理权、法规制定权等下放给地方政府,分散中央财政和决策负担,增加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操作原则是分“事权”(即管理公共项目的权力,以及有条件地制定公共服务供给规则的权力)而不分“财权”。如法国1982年通过了权力下放的地方放权改革法案;日本在上世纪8o年代的分权改革中强调国税70%归中央,地税30%归地方,相对分散事权。从政府内部层级之间分权来看,主要体现在改革传统层级制,压平组织层级,放松对公务员的规则,授权一线,成立各种协调与综合性部门,加强政府对各种职能的控制与协调。英国的方案是把原政府内的中下层组织转变为执行机构,实现决策权能与执行权能的分离。具体做法是执行机构与政府签订
责任书,明确本机构的责任范围、工作目标及考核标准。执行机构首长在其职责范围内享有充分的人事、财政自主权。澳大利亚、丹麦、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也有类似做法。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政府管理企业化。参照企业管理,以企业家精神改革政府成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动向。1993年新凯恩斯主义随着克林顿入主白宫而登上历史舞台,它兼有政府干预和经济自由的特点,追求二者的最佳结合,被
西方经济学家称为“第三条道路”。即美国以企业型政府理论为指导,发动了一场历时8年的政府重塑运动,目标是使政府变得工作更好、花钱更少、更加进取和勤政。主要措施包括:倡导顾客至上理念;制定顾客服务标准;删除
规章制度;下放权力给基层和一线人员;推动绩效评估;将企业广泛使用的质量管理、目标管理、项目成本预算等管理模式引入政府管理等。通过8年改革,美国政府裁减人员42万多,清除规章制度64万页,节约财政开支1360亿美元,政府公共服务项目获得了公众的肯定。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也曾有计划地安排所有高中级行政官员到私营企业中去工作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