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发展(1)
2013-11-27 01:01
导读:公共管理论文毕业论文,简析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发展(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笔者就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体系及其发
摘要:笔者就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进行了分析,并从理论指导、工作实践、质量评价分析三个方面对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作了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藏书建设
自20世纪20年代
图书馆学在我国确立以来,馆藏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始终处在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大体经历了书刊采访、藏书补充、藏书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等几个阶段。其中,有两次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改变:一是从“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二是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形成
任何理论和概念的演化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推动的结果。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形成也不例外,它既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与社会需求的直接产物,也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1)从“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仅仅依靠各图书馆个体的力量自给自足,显然无力解决藏与用的矛盾。为了解决日渐尖锐的文献需求与提供的矛盾,1986年1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南宁组织召开了文献资源布局学术研讨会,主题就是研究全国文献资源的宏观控制的问题。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协调社会文献资源,建立地区、全国乃至国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解决各馆藏书建设中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
从“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的转变,不仅是图书馆特定时期理论与实践客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比较“文献资源建设”和“藏书建设”两者的定义,不难发现文献建设的主体由“个体”图书馆转向了“全体”图书情报机构,建设的客体由原来的“藏书”转化为“文献”,服务任务由满足本馆“读者需求”扩大到“整个社会的文献情报需求”。这些突出了文献收藏的整体化思想,进一步强化了资源共享与特色化建设理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将各类文献收藏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来加以认识和研究,实际上是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和运作文献资源建设的。这一认识远远超越了“藏书建设”的含义层次,反映出对文献认识水平的深化,同时,也更有助于我们从一种新的视角去认识图书馆活动的本质。共享性与特色化可看做是文献资源建设中必须同时遵循的一个原则的两个不同侧面;两者相辅相成,特色化是共享性的保障,共享性是特色化的必然结果。尽管文献资源建设对藏书建设的实践有着很大的实际指导意义,但其出发点仍然是充分占有文献资源,注重的是实体文献的完备性,实际上仍带有“以藏为主”的思想。
(2)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的兴起和发展给图书馆带来了空前的影响,探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新特点、新方法和新理论,逐渐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认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对象已经不再是传统文献概念,而是包括传统文献、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涵盖范围较广的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的手段不仅包括对文献信息的入藏,也包括对光盘信息、网上信息的组织、导航和租用。普遍开展的图书馆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以及各种载体资源的有机整合、开发和利用,都是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理论所难以涵盖的。
在高校领域,目前已经建设了“全国中心一地区中心一高校图书馆”三级保障网络环境,即建设1个CALLS全国管理中心、4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文献信息中心以及“211工程”院校为主体的一批高校现代化图书馆,建设了1个以“211工程”院校为主体的高校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7个地区级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有选择地引进了一批外文文献数据库,自建了一批有中国高校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和若干重点学科专题公用数据库,体现了美国图书馆学家切尼克(Barbara E.Chernik)所说的图书馆是“为利用而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