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户籍改革——以佛山为例(2)
2014-02-26 02:39
导读:目标:城乡一体化。《决定》明确了城市化改革的目标:到2010年,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基本消除
目标:城乡一体化。《决定》明确了城市化改革的目标:到2010年,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基本消除,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形成;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组团式现代化大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布局和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劳动力八成以上转向非农产业就业,农村居民八成以上转变为城镇居民;基本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和保障体制一体化。
过程:户籍改革有序开展。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酝酿,佛山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及首批9个配套实施文件,拉开了通过户籍改革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序幕。
2004年上半年,公布实施农村工作“五十条”及首批九个配套政策文件。
2004年7月1日,实施户口性质改革,将本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佛山居民户口”。
2004年下半年,初步建立了以“农村医保”、“农村富余劳动力
培训转移就业”、“社会救助”为重点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向城乡一体化迈进。
2004年8月,颁布实施《关于佛山市解决渔民生产生活困难的实施意见》,开展渔民解困工作。
2005年1月,全市全面推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制度。
措施:农民变居民,村委改居委。从2004年7月1日起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将终结现行的城乡分割“二元化”模式,实现全市户籍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户口性质、统一准入标准的“一元化”模式,取消原有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户口类别,统一登记为“佛山市居民户口”。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区划调整,有计划地实施“并镇”、“并村”、“并校”和“镇改街”、“村改居”,调整和重构城镇布局。有计划地撤并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4万人以下的建制镇,撤并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居民300户以下的村。2006年以前,纳入两个百万人口、五个三十至五十万人口城市组团规划范围的建制镇逐步改设为街道,村委会改设为社区居委会。纳入中心镇规划范围的村委会也要改设为社区居委会。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配套:让居民享受真正市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推进农村“三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佛山在原来“50条”的基础上,出台了首批9个配套文件,这些文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改革配套,如户籍以及依附在户籍上的计生、征地等;二是社会保障,如就业、养老、医疗、社会救助;三是农业产业化。“以人为本,让利于民”,让农民真正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实现身份、观念、体制上的系列转变,这是佛山市委、市政府最大的愿望,最后实现“同城生活、同等待遇”,在佛山城市化进程中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一元格局。
二、佛山户籍改革对城市化的影响
1、佛山的城市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的经济飞速发展,从1978年的12.96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1381.60亿元,25年足足增长了100多倍。
佛山市GDP增长示意图(图略)
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是,佛山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徘徊不前,从1994年到2002年的城市化水平分别是:1994年55.96%;1995年55.43%;1996年54.85%;1997年54.47%;1998年56.96%;1999年43.38%;2000年44.39%;2001年44.78%;2002年51.487%。
1995年的GDP为545.89亿元,2003年增长为1381.60亿元,增长了2.5倍多,相反城市化水平却降低了将近四个百分点。这属于典型的滞后城市化现象。众所周知,佛山市的乡镇企业非常发达,很多乡村因为工业的发展而就地城市化,但是却没有被纳入到城市化发展的轨道上来。
我们还可以从更广的视域来观照佛山的城市化水平。2001年佛山的城市化水平在广东省52个城市中排第四,落后于深圳、广州和珠海。而广东省的城市化水平发展轨迹是这样的:1949年为15.72%,1957年为18.09%,1977年为18.26%,1995年为29.98%,1999年为31.20%,2002年为36.2%。无疑,佛山市的城市化水平在广东省内还是处于上游位置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2004年全国的城市化率为40.53%,同期广东省的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只是处于中等水平,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太相符。这固然跟城市化水平的统计口径有关(仅计算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而忽略经济、文化等要素),但是城市体制,特别是户籍体制对城市化进程的束缚是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