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行政体制的国内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老百姓对政府的期望、要求提高。用美国政府的话说:“老百姓希望政府工作得更好,花钱更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有通过改革自身才能适应老百姓对政府日益提高的期望和要求。私营部门为了在高度竞争下求得生存,在管理和提供的服务上有非常大的改进,他们的改进与政府提供服务的不好形成对比,所以老百姓强烈要求政府进行改革。
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形成的监督作用也迫使政府进行改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的普及形成了一种“鱼缸效应”,政府官员像在鱼缸中的金鱼一样一直处于大众的监视之下。媒体为了吸引观众或读者总是力图报道政府的丑闻,批评政治家,对行政官员的低效以及由此造成的对资源的浪费也不断进行揭露。其中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是美国政府办公室要换个灯泡时,虽然灯泡本身的价格只有四美元,但换灯泡得到批准却要经过17道程序,耗费240美元,极其无效率。媒体经常揭露这类事情,使政府处于诚恐诚惶之中,从而迫使政府进行改革。
(3)、政府自身面临的困境迫使它采取改革措施,这是改革内在的主要动因。当代政府面临了三大危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信任危机。
财政危机是指每国政府都感到入不敷出。所以有学者称当代改革为财政驱动的政府改革。老百姓越来越抵制政府的收费,“让政府的手远离我们的钱包”,在财政收入有限,支出又很大的情况下,政府只有以改革内部管理,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
管理危机本来可以通过强化对政府的管理来解决,但政府非常庞大,所以最难管理。全球最大的企业是通用公司,它的所有员工加起来才14万左右,可中国政府的工作人员有700万,要管理好这么庞大的人群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政府的目标也很多,公务员的身份具有两重性,既是领导者的下属也是他们的选民,领导者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以便在下次的选举中获胜,在对他们的管理上有时候会遇到两难境地。
由管理危机导致了老百姓对政府的不满、不信任,从而引发了信任危机。举例来说,58年-65年间美国进行了一项民意测验,其中的一个问题是“我相信政府大部分时间能秉公办事”,当时同意这个说法的人有78%,到了82年重新进行测验时同意的人下降到31%。80年代进行的测验中问“你认为你交的税联邦政府浪费了没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回答说“有”。当被问到“你认为你每上交一块钱被政府浪费了多少”时,得到的答案是每上交一块钱被政府浪费了四毛八。虽然这只是人们的主观看法,但表明了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已经下降到了很危险的地步。
克林顿曾经说过:美国政府不但面临预算危机、管理危机,而且由于联邦政府的业绩赤字导致百姓对政府的信任赤字,如果不加以解决,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政府必须采取行动以挽回自己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二、当代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指导理论
当代行政体制改革有2个方向。第一、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着眼于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的退却。这个方向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政府目前面临困难的原因在于管理的事情太多了,所以要退却,集中力量抓好重要的事情。第二、政府内部管理改革,提高工作效率。
当代行政体制改革以公共选择及其相关理论和管理主义理论为指导理论。
1、公共选择及其相关理论。探讨了政府在与市场的关系上
应该怎么做,政府为什么应该退却。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这也是经济学中对人性的基本假设。用亚当·斯密的话说: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会根据对个人利益的算计来决定行为模式。自利不同于自私,它是人的本性,是指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是经济活动的源泉。没有自利,经济活动就没有办法展开,否认了自利原则就无法进行经济分析,也没有办法进行政策设计,要知道政策是不可能建立在“高尚”的基础上的。高尚有时是好事,有时会变成坏事,关键看你对人性的假设是什么。在这里我讲个故事来说明吧。战国时候鲁国曾经发布过一条通告,通告上说到其他国家游历的人如果遇见有鲁国人在其他国家沦为奴隶,那就把这些人买来后带回鲁国,鲁国政府会付给赎金并提供奖金,因为对一个大国来说有国人在其他国家做奴隶毕竟是很没面子的一件事。有一次颜回(可能是他吧,我记不清楚了)在别国遇到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于是把他带回了鲁国,而且没有去官府领钱。于是很多人就说颜回很高尚,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颜回自己也这么认为,到孔子那里期望孔子表扬他。没想到孔子却把他大骂了一顿,说“你把鲁国人害了。”因为孔子认为颜回的做法会给其他人形成压力,使其他人花钱带回做奴隶的鲁国人后不好意思到官府去要钱。这样就无法形成激励,对一些家境并不十分好的人来说也就没有了这个能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在外游历的人看到做奴隶的鲁国人时把眼睛一闭,当作没看见,所以实际上反而害了鲁国人。由此可见,孔子也承认自利行为的作用,承认理性经济人假设,中国传统的“性善”与理性经济人假设并不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