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2)

2014-05-20 02:32
导读:1、公共政策问题通常是被人们有选择地加以限定、分类和评价的,而且是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关注和认同的,所以都包含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们的主

  1、公共政策问题通常是被人们有选择地加以限定、分类和评价的,而且是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关注和认同的,所以都包含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们的主观认定。
  2、 人们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和判定是以一定的价值观念、规范和利益取向为衡量标准
的。当人们认为公共问题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和利益相冲突时,就会产生需求和不满足。
  3、 政府的工作人员在断定某一个公共问题是否在其职权范围之内,是否能被列入政策议
程,这一系列的断定活动也都是人的大脑思维过程活动的产物,因此也都具有主观性。 
  (三)相关性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又由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再由公共问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许多相互关联的问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公共政策问题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分析问题,而应该从全局和整体出发,系统地、全面地从政策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上去把握,最终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之和的效果。
  (四)动态性
  公共政策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从时间上来说,公共政策问题不是一蹴而就或突然爆发的,而是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是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例如民族冲突、种族矛盾、宗教问题、资源问题等,都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从空间上来说,一个政策问题解决之后,还会产成新的政策问题,这样,新的政策问题就会与新的政策环境以及新的相关人员之间产生联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政策问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处于动态变化和发展之中。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公共政策问题都不是独立的、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动态变迁发展过程当中。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判定公共政策问题的标准
  (一)客观情势
客观情势是指客观事实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态势,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 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具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例如雨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问题、腐败问题、房价问题、教育问题、农民工问题。
  2、 影响较大。公共政策问题指的是那些影响程度大、影响范围广、后果非常严重的公共问题。例如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一些明星,接触毒品和吸食毒品,不仅对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而且还易引发一系列犯罪问题,给社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强烈的公众诉求
  当某种客观事实与公众的既定价值、规范和利益相冲突,使得公众的利益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威胁和损害,社会中的个人和团体就会立即向政府部门提出强烈的政策诉求,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
  同时,这些问题也对政府履行政治责任、行政责任的能力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和考验。公众诉求也是公共问题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志。[4]
  (三)公共政策问题是政府部门职权范围之内的问题
  政策问题必须在政府的职权范围以内,如果超越了政府的职权范围,政府越权进行干预,通常情况下所起的效果是适得其反的。而且,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同时,还必须是政府有能力去管辖的事务。因为问题的处理和解决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而我们这个社会的资源本来就非常有限,政府在解决公共问题时既不能越位,又不能错位,也不能缺位,应该按照现行法律的明确规定来适位办事。
  (四)明显的政策需要
  当某种公共问题的客观情势性质恶劣,极其严重,影响程度大,影响的范围广,公众向政府部门提出强烈的政策诉求,而且该公共问题又属于政府职权范围以内,促使政府对现实公共问题做出反应的时候,这就说明该公共问题使得政府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上升为政府的政策议事日程。

  事实上,先出现问题,再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与构建也先于政策分析,所以,构建问题的方法要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优先考虑。人们解决问题的失败常常不在于过程和结局,而是输在起点上,即对公共问题的确认上。


总之,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作为公共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它
直接影响到后续阶段的任务与实际操作效果。因此,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合理和正确,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
【参考文献】
  [1]王传宏 李燕凌.《公共政策行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75页
  [2]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24页
  [3]张泰峰.《公共政策分析》[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72页
  [4] 陈庆云.《构建公共政策问题》[J].行政论坛,1995年,第四期

上一篇:试论建设“服务政府”的三个基本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
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