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治理核心题目的分(2)

2014-10-11 01:31
导读:那么,个人理性与哪些条件共同构成了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呢?换句话说,怎样从个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呢?根据奥尔森的回答,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组


那么,个人理性与哪些条件共同构成了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呢?换句话说,怎样从个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呢?根据奥尔森的回答,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组成团体的人数足够少,二是存在着选择性的激励手段。人数少一方面意味着单个人的影响力将会相对进步,另一方面使人们之间的相互监视成为可能。这样使每个人的每个行为都成为在多次博弈中的计算对象,换句话说,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他人的行为调整自身的行为的同时,也使每个人在行动之前必须考虑自身行为对他人行为进而终极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当然,人数具体少到多少,并没有一个普适的具体数字,但是人们一般以为,人数越少,组织的行动力越强,并且一般在少于十人的情况下,才有自动采取集体行动实现集体理性的可能。当然,随着技术的迅捷,这一可以实现相互监视、进而自动实现集体理性的小团体的规模也存在相应扩大的可能性。

毫无疑问,现代社会中的尽大多数组织并不是这种小团体。当组织达到一定规模后,在人们之间形成一致意见并在实施过程中实现上述的相互监视就成为不可能,个人本钱与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模糊甚至丧失,此时每个成员从个人理性出发,就有可能出现所谓的"搭便车"现象,从而减少甚至中止集体行动的产生,公***品与公共服务减少、甚至无法形成,即组织效率的下降、集体理性的缺失。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治理者运用"选择性的激励手段"对成员进行激励与控制,即根据组织成员的不同表现,也就是对组织目标达成的贡献程度,有选择地对其进行激励或行使强制性措施,以实现内协调,保证通过集体行动的形成,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品与服务。现代社会中的大多数组织都面临这种情况,无论是私人组织的治理,如私营,还是各种公共组织的治理,如军队、国立大学等,甚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治理,都面临着如何通过运用"选择性的激励手段"来影响行为者对"本钱与收益"的计算,从而实现集体理性的任务。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资源获取与激励、控制的制度选择

关于激励,从马斯洛、麦克利兰、赫茨伯格到弗鲁姆再到亚当斯已经给我们讲述了很多富有启发意义的原则和方法。然而,有一点却为他们所共同忽略,即在遵循各种原则、采用各种方法对组织成员进行激励之前,首先必须获取或创造一定的激励资源(包括物质的、权力的、精神的)。这是组织中的治理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题目。

组织要发展,治理者要激励成员都必须以拥有一定的激励资源为条件。我们看到,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恰正是与财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相辅相成的,社会抽取能力是国家实现其他能力的基础,它为国家这一高级形态的组织进行激励与控制提供了物质基础。恩格斯早在考察国家起源时就已经指出,为了维持国家的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用度--捐税","随着文明的向前进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国家就发行期票、借债,即发行公债"4 。国家的社会抽取能力除包括财政资源的抽取外,还包括人力资源的抽取,如兵役、公务职员的选拔等,以获取公众的支持。此外,抽象地从社会价值观中创造性地提取精神性的资源,如荣誉等价值符号,也是国家抽取激励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的社会抽取能力对于国家激励与控制整个社会的意义在今天几乎已成为人们的共叫。我国在90年代进行的包括税制改革、反***、国有企业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强化社会抽取能力的努力。国家如此,一般的组织也是如此。曼瑟尔·奥尔森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也曾鲜明地论及这个题目,以为当团体达到一定规模以后,除非它拥有"选择性的激励手段",否则它不会提供"公共物品"(或者说不能实现组织目标),它们包括"行使强制性措施的权威和能力","向潜伏团体中的个人提供积极诱导"5 。奥尔森的论述也说明了获取、创造激励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恰正是在这一点上,尤为体现了公共治理的独特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假如说从宏观上而言,公共治理与私人治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追求的目标--公共利益最大化与本组织利益最大化、外部环境--垄断与竞争、及权力基础--国家强制力与诱导力等方面,那么从微观的治理者进行治理实践的角度而言,二者一个重要的区别则在于公共组织中的治理者所拥有的激励资源相对来说要少得多。大多数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行政组织不能正当地保存其获取的收进--无论获取的途径如何--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每位成员从中获取的份额,即没有对"物质资源"控制和分配的权力;同时,随着公务员制度在世界各国的建立与推行,公共组织在确保用人规范性的同时,也使组织中的治理者又失往了一项重要的激励资源--对组织成员的处置权。这些都使公共组织中的治理者经常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希看属下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又往往缺乏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实质性的手段。因此,如何"地"创造激励资源成为公共治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艺术地创造"即包括通过"寻租"为本部分获取非法定的资源,也包括充分运用领导艺术,往创造诸如"尊重"、"社交"、"自我实现"等精神性资源。与此同时,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激励资源,即如何地设计、安排激励结构也是其重要工作之一。这一点也正是下面的重点。
上一篇:高校馆文献采访工作新举措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