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ERP在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2)
2013-05-15 21:20
导读:(2)执行力 成本控制具有强大的行政执行力。这是企业追求效益所赋予的职能。成本控制能够将强大的执行力运用在成本发生的各种领域。但是,成本控制
(2)执行力
成本控制具有强大的行政执行力。这是企业追求效益所赋予的职能。成本控制能够将强大的执行力运用在成本发生的各种领域。但是,成本控制不能及时有效地分析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成本控制所产生的效益,也不可能在复杂的数据信息中,进行关键的数据分析和差异分析。而数据分析和流程优化是相辅相成,没有快速的数据分析和流程优化方案,成本控制力度再大,也终究是白费力气。始终达不到真正的控制成本的目的。
企业需要的ERP的目的是剔除原来复杂的信息沟通渠道,领导层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基层依次而上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这种需求,ERP在中国往往担当了“邮递员”的角色。这不但失去了ERP的意义,更重要的是,ERP本身所富有的先进的管理思想被搁置了。ERP实施方案必竟是一个软体,他在执行力方面基本上只有继续反馈流程进展的能力。
ERP要真正发挥优势,必须要在他强大的数据库和分析能力上进行利用,克服在执行力上的弱势。正是ERP的这种需求,促进了ERP和成本控制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代表着ERP项目的最高领导化。即,由企业的总裁亲自担任实施负责人。比如,大家熟悉的春兰空调集团有限公司,CEO陶建幸在信息化工程中事必躬亲。由他带头人,亲自归类和筛选了财务、计划、企划等部门在第一轮中提出的3000多项数据。陶坚持认为这种“过数据”的事必须由一把手来做,因为他才了解整个集团的业务流程。“企业动态资源管理”应用模式也是陶建幸提出来的。都说企业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可有几个“一把手”—更不要说领导着年销售额上百亿元企业的“一把手”—会亲自动手做软、硬件总体技术方案需求模型设计,制定信息编码这些“挺专业的事情”呢?陶建幸就是其中的一个。强大的执行力,必定来自强大的领导力。[4](www.Lw61.com 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论文)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2.2 ERP在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过程
2.2.1 ERP指导和分析,成本控制执行和反馈
实际成本控制以企业ERP系统为基础,利用多级物料清单滚动、工艺路线、工序成本数据,按一定标准建立成本核算中心,采集从订单、计划、设计、生产制造到发货的全过程数据。[5]
实际成本控制,可以把每个零件从直接材料领用、人工成本、各项费用消耗(包括设备折旧、动力消耗、辅助材料消耗、设备维修等)分项目计入成本,利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和控制,把原来的“总成本”分散成“分成本”。通过成本核算信息,可以随时查询、掌握每部机器在任何时间完成的生产量,为生产厂、车间、线别、机器操作者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提供可靠依据。实行实际成本核算,可以分析作业单位成本费用、产品零件成本费用的分配是否合理,投入与产出是否配比,并准确找出影响成本的环节,对一些高成本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可以促进工艺技术人员修订工时定额、细化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机器利用率。实行实际成本核算,可以使企业的成本核算从粗放型向精确型转变,清楚、细致地反映出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项消耗,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制定准确的产品报价,提供完整、确切的决策依据。
现代成本管理需要一个能协调地计划、监控和管理企业各种成本发生的全面集成化系统,从而协助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都能够面向市场来运作。在典型的ERP系统中,所有的成本管理应用程序都共用同样的数据源并且使用一个标准化的报告系统,用户界面的同一结构使这个系统具有容易操作的特点,成本与收入的监控可贯穿所有职能部门。差异或有问题的项目一旦出现就能被分离出来,并可采取措施去纠正。
具体说来,典型的ERP成本控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成本中心会计、定单和项目会计、获利能力分析等。以定单和项目会计为例,它是一个全面网络化的管理会计系统,带有定单成本结算的详细操作规程。该系统收集成本,并用计划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对比来协调对定单与项目的监控。系统提供了备选的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析方案,从而有助于优化企业对其业务活动的计划与执行。[6]
2.2.2 ERP成本体系
(1)标准成本体系
ERP采用的是标准成本体系,标准成本体系是20世纪早期产生并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成本管理制度,标准成本体系的特点是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在成本发生前,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和反复测算,制定出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生产条件(如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能力利用等)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和基础。在成本发生过程中,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记录产生的差异,并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在成本发生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制订新的标准成本。
传统的手工管理的成本会计往往局限于事后算帐,标准成本体系则将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改进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成本管理的科学过程。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有些企业为填成本数据,而在产品总成本产生后,再反摊到各个组成物料上去的不良做法,这种做法使得成本核算不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是为了应付企业外部的报表。为了便于计划、监控、分析和维护产品成本,在ERP系统中除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外,通常还设置现行成本(Current Cost),模拟成本(Simulated Cost),实际成本(Actual Cost)三种成本类型。[6]
(2)成本差异分析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称为成本差异。(如图2.2.2)实际成本低于标准成本的差异为成本节约,反之为成本超支。产品成本分析是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通过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指标的对比,以及计划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找出成本升降的原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拟定改进措施。成本差异分析必然从成本的构成要素去分析。
(www.Lw61.com 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论文)
图2.2.2 实际和计划的成本差异——型体错误
①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等于材料的实际用量与实际价格的乘积减去标准用量与标准价格的乘积所得的差。造成这种差异既有价差的原因,也有量差的原因。如采购价格和运输费用的变化,材料代用或变更,自制件改外购件或反之等等皆为价差原因。而材料报废或损耗,材料利用率变化等等均为量差原因。
②直接人工成本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