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基于效率与优势的珠三角工业结构变动研究
———1997-2006 年间珠三角地区工业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摘要] 选择相对生产率和相对优势两个维度来考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工业体系, 对该地区1997-
2006 年工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认为该地区工业结构的变化具有规模化的扩张与专业化的提升两个方面
的特征, 这是本地区结构升级、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内市场整合程度深化所共同推动的结果。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工业结构相对优势相对生产率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 年来,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本文简称珠三角地区) 始终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
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带动和示范的作用。2006 年珠三角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9153 万
元, [1]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 按照当年平均汇价折合6166 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方法, 居于上中
等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收入区间的中游水平。经过了多年来以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 现有的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支撑了作为“中国制造” 基地的珠三角地区30 年的快速增长, 目前遇到的土地资源
紧张、劳动用工短缺、能源价格上涨、环境承载力告急等一系列问题表明这种发展方式已经到了一个转
折点上。[2] 如何推动珠三角地区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们认为, 一个地区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产业结
构的变动, 而现有的产业结构变化又决定着未来的优化与升级。搞清楚珠三角地区产业是如何走过来的
问题, 有利于我们在把握这个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众多看法中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更适应于该地区发
展的思路。本文以珠三角地区在1997-2006 年间工业结构变动过程为研究对象, 采用相对优势与相对生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产率的两个纬度相组合的分析法, 对该地区工业结构变动做出实证性分析和判断, 旨在揭示出一些对未
来产业优化与升级具有重要影响的趋势性特征。
二、理论框架
考察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往往围绕着它是否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而展开的。波特[3] 提出了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特征与决定因素及它们相互联系的理论, 但是在他的理论框架中, 我们难以找到对
产业竞争力的衡量与评价指标。显然, 没有这种可行的评价指标, 就等于缺乏可观察的手段。我们认
为, 衡量一个地区某一个产业竞争力应该包含两个纬度: 一是一个地区内某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
所具有的生产效率, 比如说, 在一个地区内, 家具与纺织业究竟哪一个行业更有效率, 这可以通过库兹
涅茨[4] 所提出的“相对生产率” ① 这个指标加以观察。比如说, 全社会的产值与劳动力总就业量之比假
设为1, 这可以看成是相对生产率的平均水平, 那么, 相对生产率大于1 的行业属于高于平均水平的行
业, 相对生产率小于1 的行业则为低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二是相对优势指标, 即一个行业在一个地区内
的产值份额与在更大范围内的这个行业在这个范围所占份额之比, 比如说, 珠三角地区的服装行业占珠
三角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与全国的服装行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之比, 如果这个比值大于1, 那
意味着在这个地区内的这个行业具有相对优势, 如果这个比值小于1 , 那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缺乏相对优
势。我们用区位熵② 方法来计算这个指标。因为这个指标自1940 年代以来通常被经济地理学者或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