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效率与优势的珠三角工业结构变动研究(2)
2013-05-14 01:54
导读:相对生产率与相对优势, 如表1 所示。根据上述分类, 我们这39 个行业分为四个象限, 为了便于分析, 我们把两个指标都大于1 的象限作为Ⅰ类, 把相对
相对生产率与相对优势, 如表1 所示。根据上述分类, 我们这39 个行业分为四个象限, 为了便于分析,
我们把两个指标都大于1 的象限作为Ⅰ类, 把相对生产率大于1 而相对优势小于1 的象限作为Ⅱ类, 相
对生产率小于1 而相对优势大于1 的象限作为Ⅲ类, 两个指标都小于1 的象限是Ⅳ类。图1 是1997 年
珠三角地区工业部门的分布结构, 图2 是2006 年该地区工业部门的分布结构。
首先, 在1997 年珠三角地区工业结构分布中, Ⅰ类聚集了14 个行业, 占了整个行业的35.9%, 这
类行业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除了电力、煤气与水等提供本地市场需求的公共性行业部门之外, 还包括了
轻纺工业、机械装备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
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
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等部门。Ⅱ类产业占了30.8%, 这类工业部门主
要分布在食品、木材加工和烟草等轻纺行业以及
石油冶炼、化工、金属加工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等。
Ⅲ类工业部门占了12.8%, 这主要集中在家具、
服装、制鞋和皮革等传统工业部门; Ⅳ类工业部
图1 1997 年珠三角地区工业部门相对生产率与相对优势
图2 2006 年珠三角地区工业部门相对生产率与相对优势
- 13 -
注: 1. 1997 年统计范围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2006
年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工业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 万元以
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 2006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没有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他矿采选业两个行业的统计; 由于
从2003 年开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变化, 取消了木材及
竹材采运业, 新增了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石
油加工及炼焦业变更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由于统计口径变动不大, 本文依然将1997 年的石油加工
及炼焦业和2006 年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相
对照。
资料来源: 根据1998、2007 年《广东省统计年鉴》;
1998、2007 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门主要是采矿、橡胶、煤炭等资源型工业部门, 占了20.5%。这种结构分布表明了1997 年珠三角地区
两个指标都大于1 的工业部门是占大量的, 同时这种占大量的工业部门是多样化的。
其次, 在2006 年珠三角地区工业结构分布中, Ⅰ类聚集了10 个行业, 占整个工业部门的25.6%,
除了电力、煤气和水等公共服务部门和机械装备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器机
械及器材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部门没有明显的变化之外, 主要
是减少了塑料、食品等轻纺行业的数量。Ⅱ类增加到了16 个工业部门, 占了整个工业部门的41.1%,
这个象限变成了工业部门分布最多的一个类型, 包括了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等轻纺产品和有色金
属、化工、医药以及通用设备等重化工业部门。Ⅲ类聚集了8 个工业部门, 大部分属于传统的轻纺工业
部门, 诸如服装、家具、塑料、皮革、工艺制品以及文教体育用品等, 这部分占了20.5%。最后一类剩
下了三个行业, 即纺织业、木材加工以及橡胶等, 这部分所占的份额最低, 仅占7.7%。
最后, 图1 和图2 相比较, 可以发现珠三角地区在这10 年中的工业结构变动特征, 这种变动包括
了两个方面: 一是工业部门的数量变动, 这可以直接反映在每个象限中的工业部门数量上; 二是工业部
门的价值变动, 这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指标反映出来, 一个指标是每个象限中的工业部门增加值占整个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工业总增加值的比重, 这说明工业部门伴随着每个象限的数量变化而引起的价值变动。我们用每个象限
中的工业部门附加值占工业总附加值的比重来反映这种价值变动。另一个指标是区位熵指标, 如果把1
看成是平均水平, 那么, 大于1 的程度越高, 就表明这种优势就越明显; 相反, 在低于1 中, 偏离得越
远, 这个地区的这类产业劣势就越明显。
我们先比较一下两个图中的工业结构数量的变动, 1997 至2006 年间, 在Ⅰ类中, 工业部门数量从
14 个减少了到了10 个, 这意味着在本地区具有较高相对生产率和在全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数量
减少了; 在Ⅱ类中, 工业部门的数量从12 个增加到了16 个, 这表明了在全国缺乏相对优势而在本地具
有较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数量增加了; 在Ⅲ类中, 工业部门数量从5 个变成了8 个, 这意味着在国内具
有相对优势, 但是在本地缺乏生产效率的行业增加了; 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Ⅳ类中, 即工业部门数量从
8 个减少到了3 个, 这表明了既缺乏相对生产率又缺乏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数量的下降。
仅仅观察每个象限的工业部门数量变动还是不够的, 我们用上述所说的两个指标看一下伴随着工业
部门数量变动而引起的价值变动。
如表2 所示, 1997-2006 年间, Ⅰ类工业部门附加值所占的份额从61.6%下降了59.4%, 在国内的
相对优势也从2.01 减弱到了1.87。这表明了珠三角地区具有相对优势也成为支撑力量的产业竞争力都
有所减弱。Ⅱ类的工业部门附加值所占份额从22.5%也降低至20.2%, 相对优势也从0.61 降至0.49。Ⅲ
类工业部门附加值所占比重则有明显上升, 从11.6%升至16.8%, 但是, 这类工业部门在国内具有的相
对优势却有所下降, 从2.25 降至了1.84。在最后一类的Ⅳ类群中, 工业部门附加值所占比重从4.4%降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至3.6%, 而相对优势则从0.42 升至0.65, 这表明了本地一些不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却向着国内的平均
水平靠近了一些。
概括地说, 经过了10 年的发展, 珠三角地区工
业结构变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规模化的扩
张, 二是专业化的提升。从前者看, 图1、图2 中
的第Ⅲ和第Ⅳ类工业部门都是相对生产率小于1 的
行业, 第Ⅰ和第Ⅱ类工业部门都是相对生产率大于
1 的行业, 我们从相对生产率发生了变化的具体工
业部门的特征来看, 相对劳动生产率降低的部门有
从Ⅰ类移至Ⅲ类的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和印刷
业以及从Ⅱ类移至Ⅳ类的纺织业均属于劳动力密集
表2 工业部门增加值比重和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 在表1 的基础上根据1998、2007 年
《广东省统计年鉴》; 1998型的行业, 保留在Ⅰ类中的工业部门基本上都属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部门; 发生了劳动生产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