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效率与优势的珠三角工业结构变动研究(3)
2013-05-14 01:54
导读:的行业有从Ⅱ类群转移至Ⅳ类群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 物制品业, 表明了采矿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珠
的行业有从Ⅱ类群转移至Ⅳ类群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
物制品业, 表明了采矿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珠三角地区生产方式从劳动力密集向资本密集的转变。
显然, 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退出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Ⅰ类和第Ⅱ类工业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
高的行业趋于集中在基本密集型行业的过程, 从而引起了基于资本投入的规模化扩张。从后者看, 10
年来, 相对生产率和相对优势都大于1 的第Ⅰ类行业的数量从1997 年的14 个减少到2006 年的10 个。
而增加值比重则仅从61.6%减少至59.4%, 平均每个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从4.4%增加至5.9%; 具有相对
优势的第Ⅰ、Ⅱ类行业的数量合计从1997 年的19 个减少到2006 年的18 个, 增加值比重则从73.2%增
加到76.2%, 平均每个行业的比重从3.85%增加到4.23%。这表明珠三角地区虽然具有相对优势的工业
数量减少了, 但是这些行业在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却增加了, 这可以看成是专业化程
度提高的结果。
四、变动解释
为什么在这10 年中珠三角地区工业结构会发生这样的变动呢? 我们认为, 这主要是三个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
第一, 由以轻纺工业为主向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转变力量。1997- 2006 年间是珠三角地区发生工业化
阶段转换的时期, 这种转换一方面来自于持续增长了20 多年的轻纺产业对原有的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改
造的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来自基于地方政府主导的引入大量重化工业项目的推动, 诸如汽车、化工、能
源、钢铁以及重型设备等大部分是在这个时期纷纷落户珠三角地区的, 这使得工业结构转型成为可能。
当工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时, 相对生产率大于1 的工业部门必然向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 随着这种集中的趋势, 产业规模化优势也会得到显现和加强。因此, 一些传统的
轻纺行业如塑料、金属加工和印刷依然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 但是, 在本地的相对生产率已经从大于1
转变为小于1。
第二, 国内一些地区在轻纺工业发展中形成的后发优势对珠三角地区的同类产品产生了一定的替代
效应。虽然珠三角地区得改革开放之先而率先建立了以日常工业制品和耐用消费品为主的轻纺工业体
系, 但是, 这类行业的国外技术已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同时模仿生产的技术门槛也较低, 因此, 在
走向全面开放的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 内地的许多省份都建立了类似的轻纺产业体系, 加上这类新建
的工业部门往往具有技术设备新、产品设计新以及用料的技术含量多等特点, 地方保护主义因素以及以
引进技术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在这类产业升级方面的能力有限等等, 因而珠三角地区生产的这类产品越来
越大程度地被成长起来的内地产品所替代, 这就是一些传统的比较优势行业, 诸如“珠江水、广东粮、
粤家电、岭南装” 等食品、饮料以及医药制品等从Ⅰ类群向Ⅱ类群转变的根源所在。
第三, 地区之间的贸易扩展与市场一体化程度推进深化了珠三角地区的专业化程度。20 世纪90 年
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体制的转轨, 国内市场整合程度也在曲折地向前推进。我们之所以使用
“曲折” 这个概念, 是因为基于财政分权的地方政府保护行为所导致的市场分割及地方壁垒等因素确实
阻碍了我国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但是, 这种阻力并没有也不可能阻止这种市场整合的进程。越来越多的
有关中国市场走向整合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肯定性的证据。[6] [7] 事实上, 珠三角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部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门数量的减少表明, 在改革开放初期所形成的多数工业部门在国内都有相对优势的格局已被打破了, 然
而, 剩下的一些工业部门所具有的附加值份额的相对优势却有强化的趋势, 这意味着专业化优势得以不
断地显现。对于珠三角地区来说, 由多样化优势转向专业化优势应该说是国内市场一体化推进的结果。
在经济开放程度一定下, 缺乏国内市场整合程度的推进, 就难以深化一个地区产业的专业化程度。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在方法上把以往被学者们经常单独使用的两个指标, 即相对生产
率与比较优势整合起来, 由此将现有的产业分布在四种类型中。按照这个分类, 分析和把握一个地区工
业结构分布与变动的多种可能性, 这有利于突破以单一指标观察结构变动的线性思维的认知局限。二是
把这个组合方法应用于珠三角地区工业结构分布与变动, 我们发现, 在1997-2006 年间珠三角地区同时
发生着两个方面的结构变化, 即规模化优势的扩展与专业化优势的强化, 这是本地区结构升级与国内市
场整合程度深化所共同推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提升与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推进, 珠三角地区在未来的工业结构仍然会朝着
规模化与专业化方向变动。因此, 我们认为, 第一, 现行的结构政策不应建立在改革开放前20 多年因
珠三角地区先行一步而形成的工业部门全面领先的多样化优势理念基础上, 而应放在加速国内市场整合
程度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基础上, 从而推进该地区的产业专业化水平与优势。第二, 在该地区的资本密
集型产业份额不断上升的同时, 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密集型产业链条长的优势, 加强中小企业配套与集群
中国大学排名
性发展, 给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从而减少该地区产业转移所带来的“阵痛”。第三, 加大该
地区内部市场整合的力度, 通过多边协调机制来减少各地市地方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为专业化与规模化
优势在该地区内部得以充分扩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Miller, M. M., L. J. Gibson, and N. G. Wright (1991) . Location Quotient: A Basic Tool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sis [J] .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9 (2).
[2] 波特(M.Porter). 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 [M] . 李明轩, 邱美如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7.
[3] 西蒙·库兹涅茨(S. Kuznets). 各国的经济增长(中文版) [M] . 常勋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4] 王珺. “中国制造”: 特征、影响与升级[J] . 学术研究, 200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