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忙”的经济学思考论文

2013-08-22 01:09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忙”的经济学思考论文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忙”的经济学思考
“忙”的经济学思考 什么是忙?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指事情多,不得空(跟‘闲’相对);二指急迫不停地、加紧地做。

从现实情况看,忙有两种类型:一指主观忙,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理活动,如心累等现象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主观忙本质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的产物,具有不可度量性。二指客观忙,主要是指现实中的真忙。这种忙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它不依人的心理活动为转移,具有一定的可度量性。

从经济学角度看,忙是一种“经济物品”。忙既是一种消费品,也是一种生产品。从消费品的角度看,忙为人生提供了一种存在的意义。我忙故我在。忙着并快乐着。人生因忙而显得有价值。从生产品的角度看,忙是个人提供给社会的一个中间产品。正是通过每一个人忙的持续投入,才不断生产出供人们消费的最终产品。对于一个人而言,他既消费忙,也生产忙;忙对他而言是消费功能和生产功能的有机统一。人们喜欢消费忙,但不喜欢生产忙,但二者在现实中又是难以分离的。一个人在生产忙的同时,也在消费着忙;反之,一个人若不生产忙,也就无法消费忙。

忙的对立面是闲。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忙与闲的不同选择。是选择忙,还是选择闲,取决于二者的边际收益。在效用偏好结构一定的条件下,最优的决策法则是:忙的边际收益 闲的边际收益=忙的边际成本 闲的边际成本。这里的收益和成本都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而不是仅指物质方面的收益和成本。

在现实中,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效用偏好结构,所以,每个人对忙与闲的选择点是不同的。另外,一个人在一生中,其效用偏好结构也是在不断改变的;所以同一个人在一生的不同阶段,对忙与闲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目前,中国人忙是一种客观现实。

从经济学角度看,造成中国人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口多是一个原因。人是生产力要素系统中的一个独立要素。在生产力要素系统中,如果某一要素的数量增大,其收益一般会递减。在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自由竞争中,人口数量的增加将使人力要素的收益分配递减。所以,中国人的低工资也与人口多有一定关系。而在低工资和低收益的条件下,人们要增加收益总量,只能靠更多的劳动投入。

贫穷也是一个原因。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人民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仍并不是十分宽裕。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下,人们会更偏好物质收益,而非精神收益,也就是这时物质收益的边际效用较大,而精神收益的边际效用较少。而闲暇和忙碌相比,闲暇带给人更多的是精神收益,而非物质收益;但忙碌主要增加的是物质收益。另外,改革开放也为中国人提供了更大的行动选择空间和主动性;而在计划经济时代则不然,虽然人们想忙,但缺少更多选择的机会。所以,一方面,中国人有忙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改革又为这种积极性提供了可能性,并最终使中国人的忙成为实实在在的忙。

社会转型也是诱发人们忙的一个因素。社会转型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秩序的稀缺。社会转型会将经济和政治领域原有的平衡打破,这样就会引起社会冲突和政治斗争,引起经济生活的混乱。而有混乱必缺少秩序。所以,在社会转型期,秩序的稀缺是一个一般规律,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欧洲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秩序稀缺会导致不确定性,为了对付不确定性,人们必然会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行动,以争取更多的收入用来对付不确定性。目前,中国人的忙也与社会转型有很大关系。从忙的角度看,社会转型对人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使人心累、心忙;另一方面,使人身体累、身忙。
上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逆向物流分析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