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1)
2014-02-14 01:27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上海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生物学、化学、
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分别名列前三位,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主导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信息与系统科学、地学、数学、天文学和力学。除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三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为正外,其他五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多数学科的科技发展低于整体水平(见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
生物学 1.7461 0.98206 1.79619 1
化学 0.87113 1.18576 0.83031 2
物理学 0.81642 1.32005 0.76775 3
信息与系统科学 -0.41952 -0.77932 -0.37558 4
地学 -0.54201 -0.6447 -0.52783 5
数学 -0.71232 -0.20092 -0.7645 6
天文学 -0.88765 -1.14172 -0.84543 7
力学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差距明显。
在自然科学八大学科中,上海除地学外,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进入前三名,其中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六个学科在大陆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信息与系统科学国际科技论文数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见表2)。虽然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位居前列,但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在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力学、物理学、化学、信息与系统科学、天文学和生物学有明显优势,数学与地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能进入前三名(见表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数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论文发表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数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
力学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上海 陕西
信息与系统科学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
物理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安徽
化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
天文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
地学 北京 湖北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
生物学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广东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
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是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效率,就其实质而言,是新的知识在一个系统中创造、流动和利用的效率。它取决于诸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率。而决定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则取决于经济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体系的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创新文化的氛围。建设知识创新体系,提升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制度、政策和环境的作用,提高创新各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达到创新目标的要素间的互动。从本质上看,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