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和经济学解释论(5)
2014-04-10 01:11
导读:举例来说,如果x1代表具有利己倾向的经济偏好,x2代表具有利他倾向的道德偏好,则当MU1 / p1>λ时,行为主体的行为才会偏重经济选择,表现出利己倾向
举例来说,如果x1代表具有利己倾向的经济偏好,x2代表具有利他倾向的道德偏好,则当MU1 / p1>λ时,行为主体的行为才会偏重经济选择,表现出利己倾向;而当MU2 / p2 >λ时,行为主体的行为将偏重道德选择,表现出利他倾向。特别地,当MU2 / p2 >λ且MU2 / p2>MU1 / p1时,行为主体将为了利他目的放弃或部分放弃自身的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叶航,2000)因此,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主体不一定就是一个“自私自利”或“钱迷心窍”的人。人们的行为将取决于他们的偏好。事实上,在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就已经关注过“优越感”、“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责任感”、“道德感”等等纯精神领域的偏好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对“闲暇”和“炫耀”的研究,则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第二、就某一特定行为来说,行为主体的行为倾向取决于某一偏好的“成本—效用”比,即MUi / pi 。
举例来说,如果x2代表具有“纯粹利他”倾向的道德偏好,当pi和λ给给定时,MU2 越大,人们的行为越偏重道德选择。事实上,
伦理学所谓的“良心”,从广义效用的角度看,就是道德行为在一个人心目中的效用水平。它表现为一个人未采取某种道德行为时所感受到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以及采取某种道德行为后所体验到的内心解脱与愉悦。如果MU2和λ给定,则p2越小,人们的行为越偏重道德选择,我们可以把p2称作“道德成本”。值得指出,“道德成本”是一个长期被人们忽视、甚至被伦理学和道德
哲学所忽视的范畴,其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任何一个行为主体在进行道德决策时都有权力考虑自己的“道德成本”,而社会则应该努力营造一种降低“道德成本”的机制,以促进个人道德偏好的形成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第三、当其他条件不变时,λ的值越小,行为主体的非经济偏好越强。
由于λ为约束资源的边际效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λ越小,体现广义偏好的行为倾向就越强。但其中的例外是,由于经济行为具有资源再创造的特殊功能,其效用水平与λ成正比。因此,λ越小经济行为的效用水平就越低,从而一个人的非经济偏好就相对越强。事实上,当物质资源相当匮乏时,一个人很难产生出非经济偏好;反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质资源越丰裕,一个人的非经济偏好,比如道德偏好、情感偏好、审美偏好等等,就越丰富、越强烈。显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支持这一结论。(马斯洛,1987)
第四、上述分析没有改变传统经济学的根本结论,传统经济学的全部分析范例将作为一个特例包容在广义效用的分析框架中。
如果以x1代表经济偏好,x i代表除经济偏好以外的其他所有偏好,则当行为主体的偏好结构符合条件:MU1 / p1 >MUi / pi =λ(i =2,3,…, n)时,传统经济学的狭义效用范式将成为广义效用范式的一个特例。
参考文献
贝克尔, G.《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PP349-50.
陈阅增主编,《普通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a)pp.470; 1997(b)pp.466.
道金斯, R.《自私的基因》,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a)pp.216; 1998(b)pp.3-5; 1998(c)pp.3-4.
Hamilton,W."The Evolution of Altruistic Be-havior" American Naturalist, Vol.97(1963).354-56.
Hamilton,W."The Genetic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e,Vol.7(1964)No.1,pp.1-52.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Tullock,G."Territorial boundaries:an Economic View" American Naturalist, (1983)121(3).
瓦里安,H.《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9-103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Wilkinson,G."Reciprocal Food Sharing in the Vampire Bat" Nature, Vo1.308(1984),No.59,pp.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