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1)
2014-05-08 01:03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论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 本文从实践方式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结归
[摘要] 本文从实践方式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内涵及特色,认为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方式。指出应结合新形势的变化,以“十一五规划”为指导和契机,进行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一方面要在县区实验区基础上向
乡镇街道延伸,另一方面要探索跨行政区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此,在理论政策层面要进行创新,采取相应的对策举措,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调整;对策举措
从1986年我国着手实施“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后改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算起,可持续发展实践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究竟走了一条怎样的路?有什么样的特点?现如今又碰到了怎样的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政策方面的调整?亟需我们结合新的发展背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实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源于
生态学,是在对既往发展模式反思后形成的“新”发展观,也是对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
上世纪80年代,由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社会、能源方面的危机感,促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则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进一步探索。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地方行动计划》,促进可持续发展从议程向行动尤其是地方行动的转变。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国际化共识,得到了中国政府的积极响应。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1995年,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1996年,把可持续发展正式确定为中国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1996年,把推进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次推进到地方层次。1997年,将1986年就着手实施的“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决定在国内16个省、市、地区开展地方试点工作。至此,可持续发展不仅进入到地方政府,更深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区建设层面。截至2005年底,共有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2个,省(市、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00多个。
可见,在对可持续发展从认识到理解和接受的20多年中,人类从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已逐渐走向了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不仅仅作为一种概念和战略性名词出现在政府文件与报告中,而且逐渐地体现为实践中的具体行动、措施与项目。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实践方式。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认识的归宿。只有从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回溯既往发展模式,总结经验教训,又能躬身于实践探索,抓住现实社会的主要矛盾,探索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践方式
实验区的实践,从1986年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程,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稳定成熟且规范的一种实践方式。
中国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式,把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到地方。重点选择一批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市、县和大城市的行政区,省级实验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到建制镇。通过设置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的实验区,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不同类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并积累经验、提供借鉴,为中国21世纪议程行动的实施作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