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1)(2)
2014-05-12 01:13
导读:政府: 十大作用推波助澜 我国产业集群在形成之初基本上都是企业在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的,但一旦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地方政府往往都会积极
政府:
十大作用推波助澜
我国产业集群在形成之初基本上都是企业在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的,但一旦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地方政府往往都会积极参与、热情扶持,对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如中关村的第一轮创业高潮就源于国务院于1988年5月颁布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即特殊政策"18条"),其它一些地方政府也通过土地、税收、政府服务、收费、保护企业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二是美化本地环境,增强引资的吸引力。三是建立工业园区,使产业集群地理更为集中。四是建立交易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如东莞虎门镇政府早在1986年观察到,接连有几位外商在虎门投资办起了服装来料加工厂,为此镇政府决定建立一流的服装市场来服务企业、拓展市场空间。1993年,镇政府投资加上群众集资7000万元建成占地1.3万平方米,1200多个铺位的富民商业大厦。如今富民大厦的服装批发以交易量大、经营服务好而享誉国内外,被称为"中国乡镇第一号时装批发商",有力地推动了虎门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五是举办产品博览会与商贸会,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实施区域整体营销,创建地域品牌。六是引导与支持企业技改,促进产业集群的产品、技术升级。如萧山区对纺织集群内一定规模的技改项目给予贴息,对项目所需用地、用电、资金等给予优惠和优先。七是协调产学研结合,为产业集群创造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八是加强中介服务。如山东昌邑市成立了纺织、印花、染整等行业协会和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印染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九是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如山东昌邑市制定了引进人才的有关政策,建立了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每年都分期分批组织
企业管理人员到大专院校
培训,还筹建了两处专业学校培训职工。十是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长期愿景。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农村与小城镇:
产业集群兴起的沃土
除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少量产业集群外,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的。最明显的就是,分布在浙江、广东、江苏等省的全国29个特色纺织集群中绝大多数都是以镇为单位,而名扬海内外的苍南标牌集群则是坐落在苍南县的金乡镇,作为"东方电器之都"的是温州市的柳市镇。这种格局主要是由我国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决定的。因"三来一补"而形成的广东珠三角产业集群,当初外资进入时正是看重村镇的土地便宜而选择一些村镇建立合资企业;温州产业集群的发起者基本上都是本地农民,且很多都是通过农村家庭工业而逐步形成的。
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由农村利用土地与外资的合资或农民的本地创业而形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推动了这些农村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正是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只有几个中等以上规模城市的珠江三角洲,如今已基本上连成一片,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浙江省通过产业集群,拉动地方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效果更为显著。
我国众多的产业集群充满着活力,不仅本地居民
就业充分,而且还吸引着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强劲增长。如东莞市虎门镇常居人口仅11万人,而外来人口却高达60万;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4.33亿元(其中服装工业总产值为80亿);国内生产总值40亿元;财税收入22.2亿元,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乡镇首位;出口创汇9.9亿美元;各项存款余额135亿元。正因产业集群的兴起,昔日的小集镇如今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海滨新城。
谁在牵绊产业集群发展的脚步?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健全制度与健全文化是当代中国必须跨越的两道坎
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弓弦理论与促群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