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税负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1)(2)
2014-06-11 01:59
导读: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税制改革初期,地区税负“西高东低”的错位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宏观税负层面上的“马太效应”已经消除,区域之间税收负担与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税制改革初期,地区税负“西高东低”的错位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宏观税负层面上的“马太效应”已经消除,区域之间税收负担与经济基础的协调性增强。即使还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税负不一致的地区,但差距也在逐年缩小。与此同时,在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趋于理性的同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对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结果为:1980年3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之比为1.92∶1∶0.90,1990年的发展差距之比缩小为1.64∶1∶0.90,2002年区域发展差距又扩大到2.32∶1∶0.94,与1990年相比,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分别扩大了41.5%和35.7%。1994年不同地区间的人均产出水平差异程度扩大,最高的上海地区比最低的贵州地区高出9.79倍,至2002年,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了12.89倍[1]。
分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不禁要问,致力于降低税收负担的地区间税收竞争能促进地区间经济水平的趋同吗?或者换一句话说,税收负担的地区间差异能否解释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如果能的话,那么致力于地区间平衡的税收政策选择就是降低落后地区的税负水平;如果不能的话,那么利用税收调节地区间差异的作用是微弱的,这样导致的一个间接的问题就是:什么因素更重要?合理界定一定时期的税收负担水平,对保证政府履行其职能所需要的财力,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幅员辽阔而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税收负担这一内生变量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研究区域税收负担也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此为背景,尝试着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本质,进而理解税收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1.国内外有关税收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①理论研究方面。理论上,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一般意义上讲,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税收收入应该与GDP同步增长。但众多学者在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然。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最初研究成果表明,税收对总产出的乘数效应是负的。供给学派认为较高的边际税率妨碍经济活动的水平和增长率,因而主张大力削减边际税率。经济增长理论也认为税收至少会降低产出水平的路径和向稳态转型时的经济增长率。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永久提高税率(宏观税收负担)会永久降低经济增长率。例如,雷贝洛在两部门内生模型中发现,提高所得税税率会降低经济的长期增长率[1];佩客里诺在利用内生模型分析税收与经济的增长关系时,指出所得税的净效应是降低经济增长率,使其低于有效增长率水平[2];德弗罗与洛夫的两部门内生模型表明,增加资本所得税、工资税和消费税都降低了经济的平衡增长率[3]。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税收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Capolupo 在Barro和Lucas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建立新的模型。在他的新模型中,考虑政府投资公共教育从而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为了平衡预算政府需对产出征税。他得出由于征税是用于生产性的目的,所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的结论。在税率达到60%~70%之间,税收促进经济增长。此外,Uhlig和Yanagawa 利用世代交叠内生增长模型的研究,Turnovsky和Capolupe的研究均表明税收促进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是存在的[4]。
②实证研究方面。一些学者通过国别研究得出了税收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的结论。Bibbee等利用欧洲经济联盟(OECD)国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平均税率、边际税率还是平均直接税率,税收都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5]。此外,Plosser 对OECD国家的研究,Marsden 对多国数据资料的研究,Karras 对11个OECD国家的研究均表明较高的税率对于降低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率有着长期的影响[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