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高增长的行业因素:分布、特征与结构(2)
2014-06-12 01:03
导读:表1:1993-1997年及1998-2005年工业各行业年均增长率 二、高增长行业的特征 我国工业高增长行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高增长行业的转变 与1993~1997年相比
表1:1993-1997年及1998-2005年工业各行业年均增长率
二、高增长行业的特征
我国工业高增长行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高增长行业的转变
与1993~1997年相比,1998~2005年的工业高增长行业出现了一些变化。一是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加快。1998~2005年间,绝大多数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超过10%,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多在20%以上;而1993~1997年间,许多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在10%以下,大多数高增长行业的增长速度略高于10%。二是重化工业增长速度加快。1993~1997年,重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虽然高于轻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但二者差距不大。1998~2005年,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轻工业近5个百分点。与1993~1997年相比,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成为新的高增长行业,而饮料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退出了高增长行业之列。
(二)高增长行业的带动和制约作用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一般说来,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对经济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两个维度对高增长行业进行划分。由于目前国内的投入产出表每五年公布一回,最近的两份投入产出表分别是1997年和2002年的,而行业增长率数据是1993~1997年和1998~2005年两个时间段,用1993~1997年的增长率数据近似地衡量1997年前后的行业增长情况,为了更接近2002年的增长情况,重新计算了2000~2005年的行业增长率。2000~2005年以及1993~1997年的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如图二、图三所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图2:2000-2005年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图3:1993-1997年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从图二、图三中可以看到,无论是1993~1997年还是2000~2005年的高增长行业,绝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系数,对其他产业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同时大多数高增长行业的感应度系数也较大。与1993~1997年相比,2000~2005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高增长行业数量有较大增加,同时高增长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有所提高。这些特征变化表现出我国带动经济增长的部门向装备工业、重化工业转型的趋势,并且高增长行业的带动力在提高。
(三)高增长行业"成群"增长的特征
我国的高增长行业表现出"成群"增长的特征。通过前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1998年以来的高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皮革、木材、家具、造纸、医药、金属冶炼加工、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气、电子、仪器仪表、煤气生产、邮电通信、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等部门。这些行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的行业,包括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二类是带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类产业的高速增长明显带动了我国重工业比重的提高,使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重新"重工业化"的特征。重化产业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原材料工业,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等;加工工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等行业。第三类是能够体现我国资源禀赋或者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主要包括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RCA指数显示这些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三、高增长行业的增长动力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成为推动与改善人民生活有关的行业以及相应的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低成本的制造优势促进了与出口有关产业的高速增长。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力。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是影响产业增长速度从而产业结构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社会消费结构将会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以2000年不变价格美元计算,1990年我国人均GDP为392美元,2001年达到1021美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595美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需求提高,自行车、收录机等千元级消费品让位于电视、空调、电脑等万元级商品,汽车、住房等10万元级商品逐步进入家庭,从而推动与改善消费者生活的食品、家具、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设备、电器电子等行业的高速增长。
第二,城镇化水平提高的推动力。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从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6年的43.90%,特别是1996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加快,城镇人口比重以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提高。由于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人们对住房要求的提高,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并带动钢铁、化工、机械等相关行业的高速增长。
第三,低成本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丰富、素质较高而且廉价的劳动力、较低的交易成本、完善的工业配套体系,不但使我国本土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而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平台。而"中国制造"能够将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与重化工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但顺应了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趋势,也有利于继续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了出口导向行业的快速增长。1998~2006年间,我国钢铁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3.2%,机械和运输设备(包括办公和通信设备、汽车产品等)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1.8%。而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业恰恰是我国高增长的产业领域之一,机械和运输设备业也是外商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第四,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投资力度加大也是部分行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原材料工业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加工工业的高速增长所带动的。生活资料、加工工业以及住宅产业的增长带动了对矿产品和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加,导致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上游原材料行业普遍短缺,价格水平上涨较快。从图四可以看到,2001年以来,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和生活资料工业的价格有不断拉大的趋势。采掘、原材料的价格提升带动对钢铁、冶金、建材等领域的投资不断增长,迅速推动这些产业的产能扩张和增加值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