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的情况(1)(2)

2015-01-27 01:08
导读:2、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隐性失业逐渐转变为显性失业,造成GDP增加与失业率上升并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的是低层次的“普遍就业”,采取

  2、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隐性失业逐渐转变为显性失业,造成GDP增加与失业率上升并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的是低层次的“普遍就业”,采取的是“低工资、广就业”的政策。这种做法是靠牺牲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资来增加就业的,是靠不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来维系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冗员充斥,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在企业内存在大量富余人员,造成庞大的隐性失业。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不断健全,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隐性失业人员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富余人员被企业分流出来。于是,隐性失业显性化,失业率上升。但由于分流出来的是那些边际成本高于其劳动生产率的富余人员,因而国家的实际GDP并不受影响,从而出现经济增长与失业增加并存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引入“名义就业人数”和“有效劳动需求量”两个概念。名义就业人数指企业中在编人员的多少,仅是一个统计数量;有效劳动需求量指就业的有效性和利用程度。在我国,名义就业人数和有效劳动需求量的数量关系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和在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计划经济时期,有效劳动需求量小于名义就业人数,其表现是企业对劳动力的低效率使用、人浮于事,即隐性失业;在市场经济改革初期,有效劳动需求量和名义就业人数的数量偏差逐步缩小,而当经济增长带来有效劳动需求量增加时,名义就业人数并不一定随之增加,而是表现为企业对冗员的充分利用;当市场经济改革完全到位时,经济增长与有效劳动需求量就会出现协同变动,而且所有就业人数均为有效就业者。可见,有效劳动就业量的扩张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提高已就业职工的劳动效率和质量;二是增加劳动者数量,主要表现为利用企业储备的富余人员。现在,我国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因而经济增长只是增加了有效劳动需求量,提高了劳动效率,较为充分地利用了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储备的富余人员,但转轨时期企业要排出更多的富余人员,故而使名义就业人数下降。可见,经济增长对就业增加并非完全无效,只是我国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被就业制度、经济制度、统计方式等因素所扭曲,造成“有效就业增长中的名义就业量下降。”从表一数据也可看出,我国GDP增长与就业增长有时是正向相关,有时则是反向相关。假设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其线性拟合模型为y=1.532 0.041x,可决系数R2只有0.013,远小于0.7;且相关系数R只有0.114,小于0.4。尽管此模型说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同向变动关系:当GDP增长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业增长率将会随之上升0.041个百分点,符合经济意义。但此模型的F检验和T检验都没有通过,说明: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不显著。由此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同向变动关系很微弱。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
资源约束成为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的改革思路
上一篇: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际经济环境(1) 下一篇:区域特色产业的识别与指标体系的探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