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东亚合作的利益分析(1)论(2)
2015-03-24 01:08
导读:东亚合作也以其确凿的事实证明本地区各国之间由于相互合作的加深,国家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而增进了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中国与东盟在南海问题
东亚合作也以其确凿的事实证明本地区各国之间由于相互合作的加深,国家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而增进了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中国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从而在这个被称为“中国对东盟意图的试金石”的南沙问题上化解了“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中国还与东盟在《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上签字,该条约规定各方有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订,表明双方选择了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与日本方面,虽然双方存在着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等,但是由于双方在经济上的高度依赖性,我们可以断定,中日双方将会也只能用协商和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双方的分歧和争端,变争执为合作。比如开展能源合作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中韩方面,从2003年9月份始,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中韩关系越来越接近。“由于经济联系的增强,针对中国的韩美联盟变得越来越不可能”[1]。可见,东亚合作不仅可以增进中国与本地区各国的互信、和平与安全,而且还可以抵制美国的霸权主义,削弱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威胁。
随着东亚合作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日、韩和东盟对华贸易额已经或者正在超过对美贸易额),本地区各国之间在经济、政策和安全方面愈来愈向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方向发展(“东亚共同体”已经被广泛提及),中国所实行的睦邻地区政策(“睦邻”、“安邻”、“富邻”)越来越受到地区各国的欢迎和响应。相比之下,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利己主义做法越来越使它在东亚地区失去人心。
二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外部保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的经济日益融入到
世界经济中去,中国的发展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也随之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的腾飞式的快速发展,中国对石油、天然气、各种矿产资源以及木材、大豆甚至粮食都急剧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如何长期而稳定地从外部获取这些资源,无疑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安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立足东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这是保障中国经济发展安全,实现对外开放战略目标的关键措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已经与东亚经济形成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东亚地区是中国贸易和投资的最大伙伴。 由于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资本结构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互补性,东亚区域经济快速成长,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东盟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达到了极为密切的程度。以2002年中国与东亚地区经济方面的一些数据即可见一斑。2002年,在中国投资按实际使用金额累计排名前15位的国家和地区中,有6个是东亚的。它们在中国实际投入的金额为371.96亿美元,占中国同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66%。它表明东亚地区对华投资占了中国引进外资总额的60%以上[2]。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贸关系方面,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 200亿美元,其中51%的贸易是与东亚各经济体进行的。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其中与东亚地区各国贸易的增长尤为显著。中国现在已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2003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最大进口国,并且在出口方面,日本2003年向中国经济圈(大陆、港台)出口总额达到13.7万亿日元,已超过对美出口13.4[JP 2]万亿日元。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在2004年已提前实现1 000亿美元的目标,接近东盟与美国之间1 200亿美元的水平。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贸易还是在投资方面,中国经济已与东亚形成极为密切的互补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经济的持续和快速的发展,离不开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解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能源供应问题,也很难完全依靠本国一国来独立完成。通过东亚合作建立能源合作网络,来共同保证东亚未来的能源供应是一个有效的措施。中国自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纯进口国。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已超过日本。除了中国之外,日本、韩国和东盟都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且都主要来自于中东。如果东亚各国借鉴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建立金融合作机制的做法,在能源供应方面建立能源合作机制,对解决中国和东亚国家能源供应问题必会大有好处。有中国学者提出共同开发大湄公河流域充沛的水力资源,共同勘探和开发南中国海的油气资源以及东亚主要用油国可联合中东产油国建立合作机制以避免风险冲击等主张。日本有经济研究人士指出,欧洲之所以能够建成欧盟,是由于二战后曾建立了煤钢共同体。因此,在能源问题上,“东盟 3”必须友好地开展合作。同样也有韩国学者建议日、中、韩之间应建立一个能源合作网络,以保证能源安全,并确保能源供应平衡和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