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全力引进外资探析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内(2)
2015-09-09 01:08
导读:[10],产出大量增加,导致买方市场迅速形成,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与国内企业进行替代性竞争的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生产能力的过剩
[10],产出大量增加,导致买方市场迅速形成,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与国内企业进行“替代性”竞争的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生产能力的过剩,1997年市场全面饱和,中国短缺经济时代结束。到2000年,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对国内市场609种主要商品的供求状况的调查发现:供大于求的商品占80%,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18%,供小于求的商品仅占2%[11]。国内技术落后、规模过小的大量重复投资,使得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的利用率相当低。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发现,主要工业品有三分之二生产能力闲置,其中的37.2%利用率不到50%[12],工业企业资产收益率迅速下滑。
在1992年的投资高潮中,作为投资主体、不用顾忌投资后果的大批国有企业介入房地产业,经济泡沫不断膨胀。形形色色的乱集资、乱拆借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国有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由投资拉动的信贷过度扩张引发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地产泡沫迫使中央政府从1993年下半年起采取严厉的财政货币“双紧”政策,整顿经济秩序。“双紧”政策和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使国有企业再度陷入困境,国内企业投资的相对萎缩恰被此时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商直接投资所填补。这一轮外商直接投资以欧美跨国公司为主,它们深受中国巨大市场潜力的鼓舞。随着1992年以来中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1992-97年间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大量增加,维持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
这期间跨国公司投资表现出与八十年代外商投资的很大差异。八十年代外商直接投资以港澳台资为主,主要从事“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除了在出口市场与国内企业有所竞争外,基本不侵蚀国内市场,还增加了国家外汇收入和社会就业,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新的消费群体,部分弥补了优惠政策导致的国家税收损失。跨国公司则不同,它们以市场控制为主要目的,一进入中国市场,即与国有企业产生激烈竞争,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品牌和
企业管理上的优势给国有企业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的高福利和工人的“贵族化”,保持了消费市场的活力,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吸引了西方跨国公司蜂拥而至,但同时也将国际竞争引入国内市场,使大批同行业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被挤垮,从而对中国产业的成长形成巨大冲击。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华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投资项目大量增加,对中国石化、机械、电子、钢铁等国有重化工业构成了重大打击。到1996年,轿车业的68%,电梯的70%,彩色显象管的65%,程控交换机的90%,移动通讯设备的100%被跨国公司控制[13]。1992-1993年的经济泡沫产生了大量的房地产积压,银行呆坏帐猛增,加上75%的贷款流向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以及为维持社会政治稳定发放的大量基本上是有去无回的“安定团结”贷款,使国有商业银行坏帐累累,资本充足率仅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