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全力引进外资探析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内(5)
2015-09-09 01:08
导读:迄今为止,进出口依存度大约?0%左右,反衬出其国强民富,内需巨大。中国的经济潜力和有关国际经验均表明,实现国家富强的最根本出发点在于迅速提
迄今为止,进出口依存度大约?0%左右,反衬出其国强民富,内需巨大。中国的经济潜力和有关国际经验均表明,实现国家富强的最根本出发点在于迅速提高中国民族工业的技术实力和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必须对症下药着力改革现存体制。ビ捎诟母镎咦陨淼木窒扌院颓看蟮奶逯普习,重塑经济信用和商业伦理,重建市场秩序,统一国内市场,恢复公众和投资者信心,以激活国内经济活力和内需潜能,所必须进行的分权体制、政治-法律体制和分配体制等触及当前经济困难的根源的深层次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和风险相当大。而在当前的内外挑战和诸多压力下,经济增长一刻也不能减慢,否则将产生难以预料的政治经济后果,于是对更大规模的开放市场、引进外资寄予厚望。西方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蓄意推销的全球化福音成为国际主流经济思想,也影响到中国的经济理论界和决策部门。
因此,出于对前途未卜的国内改革的风险回避和必须维持经济增长的双重政治考虑,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实现更大规模的引进外资来维持国内的经济增长;同时利用国际法的优先地位,将世贸规则在严格的国际监督下强行转换为中国政府的行为规范,以克服阻力推动国内改革,在现有的决策思维框架内,自然成为很合乎逻辑的最佳战略选择和眼下唯一的良策。以中国作出重大让步为代价全力争取加入世贸组织,正是在这一考虑下展开的,虽然是用加入全球化、与国际接轨的名义[17]。问题在于,入世将带来的最重大和直接的变化就是内外市场迅速趋向统一和竞争的国际化。在中国产业竞争力未发生根本转机的情况下,匆忙实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能够推动中国产业振兴和经济社会问题的顺利解决吗?
二蔽蠢赐庾实木赫压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双边或多边国际经贸合作中,经济、技术实力的差距往往构成有关各方在相对收益(Relative Gain)上的分配差异,并由此进一步加剧国家总体实力和国际地位上的差距,而后者的差距反过来又形成国家间谈判地位的不对称,使谈判达成的结果更可能有利于实力强悍的一方。也就是说,双方经济实力相当,相互大规模开放市场则可能成为真正的“双赢”,形成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双方经济实力悬殊,弱者就容易形成对强者的经济、乃至政治依赖,使得“双赢”成为掩盖自身经济弱势和被进一步强化的经济从属地位的美丽托辞。然而,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各国可以运用排他性的主权权力、根据国家利益的要求权衡并决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以最小的让步争取最大的利益。
迄今为止,中国引进外资一直是在没有加入世贸的情况下进行的,但这并未妨碍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入世意味着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程度的极大提高,在经济技术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条件下加入全球化,能否促使中国民族工业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置之死地而后生”,根本地要靠中国的产业实力,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决心和愿望、甚至一相情愿的幻觉上。应当基于中国的产业实力确定入世的谈判策略。也就是说,让步的底线即中国企业承受国际竞争的能力。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尽管中国开放是逐步的、有限度的,国产品牌的产品被外资打败并逐出市场的例子比比皆是,不仅在中方处于劣势的高科技领域、甚至在中方占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少国产品牌的产品丧师失地,足以令人对中国产业入世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能力表示怀疑